《柳庭輿地隅說》的主要內容,《柳庭輿地隅說》導讀
《柳庭輿地隅說》是我國古代的一本自然地理專著。孫蘭著。成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或稍前。初有吳丙湘的《傳硯齋叢書》本,現流行的版本是光緒十一年(1885)的《蟄園叢刻》本。
孫蘭,清初學者。字滋九,又名御寇,自號柳庭。南直隸揚州府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具體生卒年不詳,一些書寫為1630-1690年(如《地理學詞典》)或1638-1705年(如《地貌學》),都缺乏依據。根據劉師培所著《左庵外集·孫蘭傳》等書,蘭“明季為諸生”,“曾從西洋教士湯若望學歷法”,得知他出生于明末17世紀20年代或稍前。據明亡以后隱居揚州北湖,“以布衣終”,“享年九十余歲”,終年在18世紀初。他青年時代便博覽群書,尤精于六書九章之學。曾從德國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Johann Adam Schall von)學天文、歷法,“習推步之術,得其奧秘而歸”(《柳庭輿地隅說· 自敘》),通曉西學。如在《大地山河圖說》中繪有兩幅半球圖,并列舉1京14省去北極度數(1京14省為清制,明制應為兩京13省,可能后人根據清制修改),書中還采用地心、赤道、兩極等術語。清軍入關后,他放棄科舉,不入仕途,課子以耕,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西方科學的影響下,孫蘭主張講求實際,經世致用。惜其著述大都佚失,僅存《柳庭輿地隅說》、《大地山河圖說》(1卷)、《古今外國名考》(1頁)。學術價值最大的是《柳庭輿地隅說》。孫蘭還擅長書法和繪畫。
全書3卷,4論,32條,1.6萬多字。上卷為“格理論”,共8條,5000多字;中卷為“推事論”,共8條,5000多字;下卷為“外方論”,有8條,另附“考證論”8條,共5000多字。書中論述了中國各地的地理形勢、自然現象及其演變規律,其中對流水作用及其地貌形成較為精詳。認為地形的形成,是流水作用的結果。“不有水氣,天地何以生成?”水“淘洗數千年,而地形始著”。水之所以能塑著地形,是因為“水氣避高趨下,洋溢怒張”,具有侵蝕能力。因而“損高以就卑”,“流久則損,損久則變。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變盈而流謙”。這里作者已認識流水的侵蝕作用與堆積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指出在流水作用下高地與低地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還深入分析流水“變盈流謙”的地貌形成過程有3種形式,“有因時而變,有因人而變,有因變而變”。“因時而變”指時間因素,即流水長時間作用于地表便改變地表的形態。書中說:“因時而變者,如大雨時行,山川洗滌,洪流下注,山石崩從。久久不窮,則高下移位”;“因人而變”指人為因素,即人類活動改變著地表的形態。書中說:“因人而變者,如鑿山通道,排河入海,壅水溉田,起險設障。久久相因,地道頓異”;“因變而變”指自然因素,即自然因素的變化改變著地表的形態。書中說:“因變而變者,如土壅山崩,地震山竭,忽然異形,山川改觀”。孫蘭總結前人(如沈括、徐霞客等)對流水作用的認識,以及本人在野外考察到的流水侵蝕與堆積的大量事實,在《柳庭輿地隅說》中提出了較完整的流水地形發育過程和理論,這在17世紀是難能可貴的,對中國和世界的地學發展都是一個不小的貢獻。
書中還論及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具體河流地貌形態,如“阻而為峽,淺而為灘,深而為潭”。提及流水侵蝕在山地、陵谷等地形形成和海陸變遷中的作用。指出地貌發育是一個比人生漫長得多的過程,“每年漸漸成異,或為水激,或為地涌,或為人事之變遷,或為天災之流行。久久成異,人壽幾何,潛移默奪,而不知其跡遂不同也”。
該書更大的價值是記錄了孫蘭革新中國傳統地論學的主張。指出輿地之書(中國傳統地理學書籍)僅僅是“志其跡”、“記其事”,這是很不夠的,應該是“說其所以然,又說其所當然”,研究“何以為山,何以為川,山何以峙,川何以流,人何以生,國何以建,山何以分支制派,水何以輸口傳流……”(《柳庭輿地隅說·自敘》)。在300年前,該書已提出要把地理工作從單純的描述提高到解釋的高度,這是該書對中國和世界地理學發展史的又一重要貢獻。
劉師培在《孫蘭傳》中對《柳庭輿地隅說》一書,給與了妥切的評價,“使明清之交,人人能讀蘭書而發揚光大,則吾國格物致知之學,當遠邁西人。”
上一篇:《林泉高致集》的主要內容,《林泉高致集》導讀
下一篇:《柳毅傳書》的主要內容,《柳毅傳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