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王琰·侖氏二女
亦題《法緣法彩》。南朝梁志怪小說。王琰撰。原載《冥祥記》。《法苑珠林》卷五、卷二十五皆引載。魯迅《古小說鉤沉》輯錄。作品敘述:宋時侖氏二女,東官曾城人,是時祖姊妹。元嘉九年,姊年十歲,妹年九歲,里越愚蒙,未知經法。忽于二月八日,并失所在,三日后歸來,粗說見佛。九月十五日又失蹤,一旬后還,會說外語,能誦經和梵書,見西域沙門,便相開解。第二年正月十五日,忽然又失之,田間耕夫說:見她們從風徑飄上天。父母號懼,祀禮求福。后來一月多即返,剃頭為尼,被(披)服法衣,持發而歸。自說見佛及比丘尼,曰:“汝宿世因緣,應為我弟子。”舉手摩頭,發因墮落,與其法名:姊曰法緣,妹曰法彩。臨遣還,曰:“可作精舍,當與汝經法。”女既歸家,即毀除鬼座,繕立精廬,夜齊誦經,夕中,每有五彩光明,流泛峰嶺。二女自此后,容止華雅,音制詮正,上京風調,也不能過。刺史韋朗、孔默等,并迎之供養,聞其談說,甚敬異焉。于是里巷皆知奉法。小說通過對侖氏二小女被佛、比丘尼度為尼姑等情節的描寫,宣揚了佛法的威力及神異,勸戒世人敬佛奉法,勿信他教。作品迷信色彩濃重,但也客觀上暴露了佛法毒害青少年的罪行。六朝佛風昌熾,而且影響及少年兒童。侖氏二女,年僅九歲、十歲,佛徒竟以“宿世因緣”為由,誘使她們脫俗入佛,失去少女和青春的好年華,成了佛法的犧牲品。由此可見宗教迷信麻痹人民的極大危害作用。作品采用正面描寫(侖氏二女得道成尼)和側面描寫(佛、比丘尼教唆二女入教)相結合的手法,渲染了佛法的作用,突出了“敬佛奉法”的主旨。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京房與漢元帝論任人》簡析
下一篇:《先秦·莊周·任公子為大釣》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