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海》的主要內容,《明文海》導讀
《明文海》是有明一代的文章總集,清黃宗羲編。因為卷帙浩繁,編成后迄未能付梓,唯有一二抄本流傳。1987年中華書局據涵芬樓所藏抄本影印出版,遂使此書首次進入廣泛流通領域,成為研究明代政治、經濟、文化、武備諸方面的文獻淵藪。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浙江余姚人。父尊素,為明御史,以東林黨人劾魏忠賢,死獄中。宗羲入都訟冤,以鐵錐擊傷閹黨許顯純、曹欽程,京師為之震動。崇禎中,南京太學生作《留都防亂公揭》,攻閹黨余孽阮大鋮,宗羲為首,幾被殺。清兵南下,宗羲組織義師抗擊,自順治二年(1645)至十六年后,奔走于錢塘江南北。防守失利后,退守四明山。順治六年,還曾奉魯王之命赴日本乞師,無結果。順治十六年,見恢復之事已不可為,遂聚徒講學,潛心著述。治學一反明末游說空疏的習氣,強調博通古今、經世致用,舉凡天文、地志、歷算、音律、經史百家,無不精研窮究。此后三十余年,以博學宏通、人品超逸,成為東南學術界宗主。其間清廷屢次征聘,終不為所動。康熙三十四年病逝于家,年86。《清史列傳》卷68有傳。
黃宗羲著述宏富,除詩文集《南雷集》外,尚有《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史案》、《明文案》、《易象數論》、《律呂新論》等。其中《明文案》編成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宗羲《明文案序》說:“某自戊申 (1668) 以來,即為明文之選,中間作輟不一,然于諸家文集,摭采亦已過半。至乙卯七月,《文案》成。”又黃百家(宗羲子)《明文授讀序》說: “自戊申歲,取家藏有明文集約五六千本,擷其精華,至乙卯歲,成《明文案》二百一十七卷。”此可證黃宗羲編選明文總集之事,肇始于1668年,歷時七載,博覽約取,先編成《明文案》。而后感到有明作者林林,歉于未盡,乃親往昆山徐氏傳是樓、培林堂訪書,得《明文案》以外所未有者300余家,于是“復合《文案》而廣之,又有《明文海》之選,為卷凡四百八十,為本凡百有二十,而后明文始備”(黃百家《明文授讀序》)。據黃序還可以知道增廣《文案》為《文海》之事,發生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以后,此時宗羲已是80高齡,五年后便溘然辭世,《四庫總目提要》稱此書為“晚年未定之本”,大致符合實際情況。
今本《明文海》無序跋和例言,不能直接了解編纂緣起和宗旨。好在《明文案》有黃宗羲原序兩篇,一論有明一代之文凡三盛,其文不及于前而所選之文反過于前代;一論有明之文壞于何(景明)、李(夢陽),而王 (世貞)、李 (攀龍)繼之,幾乎枉盡天下之才。這兩點便是黃宗羲編選明文的綱要,也是他盱衡千古、論定一代的大旨。早在明朝末年,錢謙益就想仿效元好問的《中州集》,至清初終于編成《列朝詩集》81卷,以詩存史,從而保存明朝文獻。考《明文案》的體例與《列朝詩集》相仿佛,一則以撰人的生卒年先后為序列,二則剪裁舊籍,間有注釋,記其爵里行實,評其功力手筆。由此可見,黃宗羲編選明文的初衷或許和錢謙益是一樣的,亦有以文存史之意,所以在編纂體例上也有所效法。但是,擴編為《明文海》之后,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收入《四庫全書》而稱為“原稿”的本子,并現時所見其他抄本,全書均按文體分類編次,并分為賦、奏書、詔表、碑、議、論等28類,各類之下再分若干子目,如賦類下又分國事、時令、山川、吊古、哀傷、述懷、人事、居處、感別、閑情、賞鑒、音樂、仙隱、禽蟲、花木、器物共16門。《四庫提要》對此種做法提出批評,認為“分類殊為繁碎,又頗錯互不倫”,“必非黃先生所編,乃其子主一(即黃百家)所為”。按黃百家曾以 《文海》卷帙浩繁,力促黃宗羲選其尤者編為《明文授讀》62卷。(見《四庫總目·明文授讀提要》)今本《授讀》體例一如《明文海》,這說明黃宗羲晚年或者又欲以《明文海》與《昭明文選》、《唐文粹》、《宋文鑒》、《元文類》并傳不朽,故體例亦改從《文選》。還有一種可能,《明文授讀》體例全出于黃百家所為(見閻若璩《潛丘札記》卷5《與戴唐器書》),《明文海》的最后定稿也成于黃百家之手。果如此,則與 《四庫提要》 所說相合。
《明文海》共收作者近千人,選文約4300篇,有明一代文章精華可謂盡萃于此。在黃宗羲之前,裒集明文者不下六七家,大抵以 《明文衡》 (明程敏政編)、《明文范》(明張時徹編)、《明文徵》(明何喬遠編)為最著。《文衡》所收限于成化以前。《文范》止于嘉靖,《文徵》則問世于崇禎初年。即令編成于清康熙時期的《明文在》(薛熙編),也只有100卷。以上數種或時限稍短,或搜采未備,皆難副明代文章總集之實。唯有黃宗羲其人,身為一代忠貞之后,廣于交游,見聞博洽,加上專精于明代學術思想史,識見超卓,故能發潛彰幽,獨出心裁,繼《明儒學案》后復纂輯《明文海》一書,不僅可以媲美于前代總集,而且成為有明一代的信史。
作為一部總集,其功用自然十分廣泛。大略說來,不外數端:(1)可以以文證史。全祖望《鮚埼亭集·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曾談到,黃宗羲自己就說過他的《明文海》“多與十朝國史彈駁參正者”,足見文章亦是歷史的第一手資料。(2)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十分贊賞此書“搜羅極富”,但同時又批評它“失之泛濫”,說它 “欲使一代典章人物俱藉以考見大凡,故雖游戲小說家言,亦為兼收并采”。這個批評適足證明黃宗羲編纂思想的進步,書中收錄的野史謏聞,也為我們研究社會風俗、民間傳說提供了豐富史料,而這些史料又往往是正史所不屑記載的。(3)可以考察文風流變。黃宗羲《明文案序》說: “有明之文,莫盛于國初,再盛于嘉靖,三盛于崇禎。國初之盛,當大亂之后,士皆無意于功名,埋身讀書而光芒卒不可掩。嘉靖之盛,二三君子振起于時風眾勢之中,而巨子嘵嘵之口舌,適足以為其華陰之赤土。崇禎之盛,王(世貞)、李(攀龍)之珠盤已墜,邾莒不朝,士之通經學古者,耳目無所障蔽,反得以理既往之緒言,此三盛之由也。”基于對明代文學發展大勢的把握,黃宗羲以情至之文為宗,勤力遴拔,合數千家之集于一家,使三百年文士英靈有所寄托,使一代文章興衰衍變盡在目前,其有助于文學史研究之功亦可謂巨大矣。
中華書局影印《明文海》以原涵芬樓所藏抄本為底本,除了據《四庫全書》本補趙維寰《議錢相國機山》等佚文12篇外,還據浙江圖書館所藏張宗祥抄本,輯補了侯方域、錢謙益等人的文章159篇,這是 《明文海》迄今最完善的本子。
參考文獻
- 1. 紀昀等: 《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
- 2. 黃宗羲: 《明文案》,《四庫全書》 本。
- 3. 謝國楨:《黃宗羲與〈明文海〉》,《學林漫錄》第12集,1988。
- 4. 許逸民: 《〈明文海〉影印余談》,《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第181期,1987。
上一篇:《明實錄》的主要內容,《明實錄》導讀
下一篇:《明通鑒》的主要內容,《明通鑒》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