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可邦之屏。
之屏之翰,百辟為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萬福來求。
這是周天子宴請諸侯的一首詩。鄭玄認為此詩作于西周后期幽王時。(鄭玄《詩譜》)。今人孫作云先生認為作于宣王時,是“周宣王會諸侯于東都,諸侯美之之辭。”(《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但大多研究者則認為此詩作于西周中后期,從詩的內容和風格來看,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在周代,各諸侯國國君每年要朝見周王,朝見后,天子設宴招待,以聯絡彼此的感情,宴席間,諸侯往往即席獻詩頌美天子,天子也作詩答謝諸侯。本詩就是周天子對諸侯的答謝詩。
詩的第一章以“桑扈”起興。“桑扈”,鳥名,也稱為竊脂、青雀。“交交”來往飛動之貌,也有人解釋為“小小的樣子”,(程俊英《詩經譯注》)“鶯”,文章,有文彩的樣子,來往飛動的青雀,身上的羽毛顯得光彩燦然。暗示宴會氣氛熱烈,酣暢,周王面對群臣不無自豪地夸耀國事興旺,政權穩固,眾多諸侯濟濟一堂飲酒娛樂,乃是托上天福。周人崇拜人格神的“上天”,他們把國家的興衰和日常活動的順遞,都看成是由“上天”主宰的。無論做什么事都祈求得到“上天”的同意。周宣王曾宣稱自己是“上天”的兒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朝來統治天下的。可見周王在宴會上頌禱之詞,正是這種社會意識的折光。
第二章和第三章前兩句,周王贊美在座各位諸侯的功績。“翰”,是“干”的假借,是用來支撐墻兩邊的木柱子。“辟”,君子,指周王的諸侯國國君。“憲”,法,法度,典范。各位諸侯用心治理,使你們所屬的領地民樂年豐,財力強盛,成為周圍小國的屏障和支柱,為他們樹立了典范。西周是宗法制社會,實行嫡長繼承制和土地分封制,以血緣為基礎形成等級化的社會結構。各諸侯國必須絕對服從周王的統治,必須履行進貢、派兵從征及其它各種義務。否則,周王可以改變、削減或收回他們的爵祿,甚至滅掉他們。而對于那些盡忠盡力,克盡義務的諸侯,周王則大加贊美,成為周王宴筵上的嘉賓。
第三章后兩句和第四章,周王在贊美的同時,又對各諸侯加以規戒和勸勉。“不戢不難”“不”,語助詞。“戢”,收斂,克制。“難”,通“儺”,《顏氏家訓》引這句作“儺”,守禮節的意思。“彼交匪敖”,“彼”,通“匪”,非。“交”,《漢書·五行志》引作“儌”,僥幸的意思。“敖”,通“傲”。周王希望諸侯克制私欲,恪守禮節,不圖僥幸,不要狂傲無羈。這樣用不著去求福祿,那多得難以計盡的福祿自會聚集在你身邊。西周等級名份非常嚴格,這在《周禮》中有明確的規定。“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富貴輕重皆稱者也。“(《荀子·富國》),甚至在衣服的顏色及祭祀的規模上,都有嚴格規定。如果無視和僭越了“禮”,那就是破壞了“禮”,就是“犯亂”,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周王在稱頌諸侯時,提出克制私欲、維護周禮的要求,實際上是提出了鞏固和加強周王朝的核心問題。“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觩”,角彎曲的樣子。旨酒,美酒。思,語氣助詞。這兩句,朱喜釋為“賦也”,鋪寫宴會中彎曲的牛角酒杯和美酒性軟不烈,真實可感,同時這兩句也極貼切地暗示了周王所希望的穩沉中和、俯首聽命的人格范型。
這首詩通篇出自周王的口吻,把宴筵的歡樂氣氛。對諸侯的稱頌和要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藝術上,除了起興。主要采取直接鋪陳議論的手法。從認識論意義講,這首詩遠遠不止于表現統治階級荒淫無度,醉生夢死的侈奢生活,它所表現的西周社會的政治思想,宗法制度及天道觀等,都有深刻的意義。
上一篇:《桑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