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統志》的主要內容,《明一統志》導讀
《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地理總志。李賢、彭時等奉旨修纂。土木之變后,英宗失陷也先,其弟郕王監國,是為代宗。也先輸誠后,英宗南返。因爭奪皇位,兄弟失和。英宗復位后,政事頗多改易。時《寰宇通志》修成方二年,府州縣變更有限,但英宗不愿讓代宗專美于前,遂以《寰宇通志》“繁簡失宜,去取未當”為由,下令 “重加編輯”,“以傳后世”。李賢、彭時等于天順二年(1458)開始編纂,三閱寒暑,于五年(1461)四月編成是書。奏進,賜名 《大明一統志》,鋟版頒行。今傳世者,有明內府刻本、明嘉靖間歸仁齋刻本、明萬壽堂刻本、《四庫全書》本、日本汲古閣和刻本。
李賢(1407—1466)字原德,河南鄧縣人。宣德八年(1433)進士。正統初,遷考功郎中,改文選,曾隨駕北征。景泰二年(1451),擢兵部右侍郎,轉戶部、吏部右侍郎。英宗復位,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未幾進尚書。曾貶福建參政,未行,又留為吏部左侍郎。不久,復為尚書,值內閣如故。終天順之世,皆為首輔。憲宗接位,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官歷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五朝,有德政,以上書直言、寬恤百姓、知人善任、廣開言路著稱。彭時(1415—1475)字純道,江西安福人。正統、景泰年間,歷官修撰、侍讀、左常侍少卿。天順元年(1457)入閣,兼翰林院學士。成化間,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歷官三十年,曾與修《寰宇通志》、《英宗實錄》、《大明一統志》,為政清廉,服御儉約,恪守臣道,為當政者器重。
本書90卷,約150萬字,卷1—5: 京師;卷6—8: 南京; 卷19—21: 山西; 卷22—25: 山東; 卷26—31: 河南; 卷32-37: 陜西; 卷38—48: 浙江; 卷49—58:江西;卷59—66:湖廣;卷67—73:四川;卷74—78:福建;卷79—82:廣東;卷83—85:廣西;卷86—87: 云南; 卷88: 貴州; 卷89—90: 外夷。本書因襲《元一統志》體例,取材以天順年間為斷限。今傳本中,有嘉靖、隆慶年間資料,為后人續入。每府、直隸州皆分《建置沿革》、《郡名》、《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梁》、《寺觀》、《祠廟》、《陵廟》、《古跡》、《人物》、《流寓》、《列女》、《仙釋》等目。與 《寰宇通志》比較,本書刪去 《館驛》、《關隘》、《井泉》、《遷謫》、《科甲》、《題詠》,增設 《流寓》、《列女》、《仙釋》三目。
本書保存了許多明代資料,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其中錯誤不少,向為學者所病。《四庫全書總目》云:“其時纂修諸臣,既不出一手,舛論抵牾,疏謬尤甚”。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多有指正。本書可與《寰宇通志》 參證使用。
參考文獻
- 1. 《明英宗實錄》 卷294。
- 2,《明史 ·李賢傳》。
- 3. 《明史 ·彭明傳》。
- 4. 梅辛白: 《 〈寰宇通志〉 與 〈明一統志〉 之比較》,見 《禹貢半月刊》 第2卷第9期。
- 5. 王重民: 《中國善本書提要》。
上一篇:《摩訶止觀》的主要內容,《摩訶止觀》導讀
下一篇:《明會典》的主要內容,《明會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