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桑衣食撮要》的主要內容,《農桑衣食撮要》導讀
《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按月令體裁撰寫的農書。元魯明善撰,成書于延祐甲寅(1314),延祐二年至五年 (1315—1318) 他任太平路總管時又“復葺農書以教民”,至順元年(1330)曾再次刊刻,元刊本現已不再流傳。明代三種早期刻本,兩種題名《農桑撮要》,一種題名《養民月宜》。收入《四庫全書》本是從《永樂大典》 中輯錄出來的,當為最善本,題名《農桑衣食撮》。此后又有 《墨海金壺》、《珠叢別錄》、《長恩書室》、《半畝園》、《清風室》、《清芬堂》、《農學叢書》、《叢書集成》等刻本。另據王毓湖考證《千頃堂書目》、《補元史·藝文志》分別將該書名題為《農桑機要》、《農案機要》 皆系訛誤。
魯明善,名鐵柱,維吾爾族人,出生于高昌回鴣王國。其父加魯納答思,久居漢地,官至翰林學士,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元史》有傳。明善天資聰穎,隨父入宮后,曾“以世家子執筆抽簡于天子左右”;天子察其賢,以奉議大夫,使佐江西行省獄訟之事;至大四年末或皇慶初年初命為中順大夫、安豐路達魯花赤(治所今安徽壽縣),在任期間,凡郡之所為者,如橋、驛、官舍、蒙古陰陽醫學,修之以序,民不告勞,頗有政績,而且“修農書,親勸耕稼”,這就是他為了勸農桑,便于安排一年農事而編撰的《農桑衣食撮要》。延祐二年改授太平路總管,也做了不少好事,并“復葺農桑為書,以教人”;延祐六年轉任池州路達魯花赤,秩滿后先后轉監衢州路、桂陽路、靖州路等地。連領六郡,五為監,一為守”,政績卓著,聲振朝野,“三加彌尊”,“三刻金石”,晚年定居他曾治理過的太平路,死后葬于當涂武林山之原。另有他親自編定的《琴譜》8卷,目前未見流傳。
《農桑衣食撮要》分上下兩卷。全書以十二個月為序,逐月寫進當月應做的農事,簡明易曉,使種藝斂藏之節,開卷了然。內容包括氣象、水利、農耕、園藝、蠶桑、農產品的收藏加工等諸多方面,“凡天時、地利之宜,種植、斂藏之法,纖悉無遺,具在是書”。但不引經據典,無繁瑣考證,通俗易懂,一切講求實用。該書雖屬月令體裁,但突破月令舊例,很少寫民俗和迷信的內容,更加切合生產實際。
《農桑衣食撮要》是魯明善為了獎勵農桑、便于農民安排一年農事而寫的,其主要是想是以農桑為本,作為豐衣足食之道,使國家長治久安,這與漢民族中傳統的農本思想是一致的,書中強調了合理利用天時地利、發展多種經營、廣索自然之恩惠,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力爭兼收“貨賣”之利,即通過商品交換,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反映了進步的經濟思想。它是我國元代留下的三部主要農書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重要農書之一。
參考文獻
- 1. 張秉倫: 《魯明善在安徽》、載《農史研究》 第10輯。
- 2. 黃世瑞:《杰出的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載《農史研究》 第6輯。
- 3. 王毓瑚: 《中國農學書錄》農業出版社,1979。
上一篇:《農政全書》的主要內容,《農政全書》導讀
下一篇:《農桑輯要》的主要內容,《農桑輯要》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