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航海圖》的主要內容,《鄭和航海圖》導讀
《鄭和航海圖》是明末記錄鄭和航海航線及沿途所經國家和地區情況的一本圖冊。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作者不詳,原載明茅元儀所輯《武備志》。茅元儀,浙江歸安(今湖州市)人。生活在萬歷至崇禎年間。幼習兵書,講求韜略,曾佐孫承宗軍幕,官至副總兵。本圖是作者總結鄭和船隊及前人遠航經驗,以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路線為基礎,經過整理而成的作品。成圖時間約在15世紀中葉,原圖應為手卷式,收入《武備志》時已改用書本式。《武備志》初刻于明天啟年間,因涉及遼事和建州,清初列為禁書,道光年間才重新刊印。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史及中外交通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重要的一頁。《鄭和航海圖》不僅是研究中國航海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國航海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百年來,研究本圖的中外學者很多。較著名的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有:范文濤所著《鄭和航海圖考》(1943年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向達整理的《鄭和航海圖》(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于1985年6月出版的《古今對照鄭和航海圖》。梁任公、馮承鈞、范文濤等也有考釋。臺灣包遵彭所撰《中國海軍史》(1970年“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出版)對本圖有專章論述、徐玉虎所撰《明代鄭和航海圖之研究》(1976年臺灣學生書局出版)、香港王正祥在《中國歷史與文化地理圖冊》中繪制的《鄭和航海圖》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研究本圖的外國學者,主要有菲利普斯、伯希和、戴聞達、布萊頓、山本達郎、北村松之助等,他們的研究著作都轉載了部分《鄭和航海圖》。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出版的《古今對照鄭和航海圖》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該圖由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編制,航線由大連海運學院航海史研究室校訂,古今地名由山東大學歷史系中西交通史研究室考訂,圖稿由中國航海史研究會審定。內容包括《鄭和航海圖》原圖及新編的《鄭和下西洋航線圖》。原圖拼接成八段,配置在新編圖兩側。新編圖以現代形式編繪,比例尺為1∶1000萬,記注古今地名120多個。此外,還配置了古今方向對照的羅盤方位圖。
明中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大半被毀或散失,幸存者也難以刊印。《鄭和航海圖》原作者已不可考,直至二百年后,才由茅元儀輯入《武備志》。茅元儀的祖父茅坤 (1511—1601) 曾在抗倭將領胡宗憲帳下作幕僚,與鄭若曾等從事過海防研究及海圖編繪工作。《鄭和航海圖》的來歷與茅坤有關,可能從胡宗憲處覓得,也可能來自兵部檔案。
本圖包括普通航海圖40頁,過洋牽星圖4頁。普通航海圖的主要內容有:大陸岸線、島嶼、淺灘、礁石、港口、江河口,以及陸地上各種地形地物,如城鎮、山峰、寶塔、寺廟、橋梁等。圖面表示的航線,從今江蘇南京出發,出長江口沿海岸向南,繞過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通過今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淄山國(今馬爾代夫),分為兩支:一支橫跨大洋到非洲東岸的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另一支穿過阿拉伯海至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海峽北部)。整個航線從右至左連貫。基本方位是上東下西。本圖還注有針位注記和牽星數據。針位注記包括從某地何針位多少航程到某地。牽星數據即天體高度,是航行船只在途中使用牽星板觀測天體高度所得的數字,可用來確定船舶的航向和位置。過洋牽星圖的方位上北下南,圖幅中央框內繪有帆船一艘,四周繪有牽星所用的星座,并記有方位、名稱及指數(即牽星數據)。
記述鄭和下西洋的文獻,除《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外,本圖是最重要的一種。本圖詳細記載五百多個地名,范圍之廣,地名之多,為當時其他圖籍所不及。《瀛涯勝覽》等三書,主要記述各國見聞,一般不記針路。專門記載下西洋針路的著作《針位編》,現已失傳。黃省曾的 《西洋朝貢典錄》保存了一些針路說明,但為數不多,說明不全,因而本圖記述的針路注記十分珍貴。我國原始航海圖是與航路說明配置在一起的,但本圖則與原始航海圖不同,它不再依附于航路說明,而已能獨立指導航海,因而是我國海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向達高度評價本圖的史料價值,他認為本圖使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因而更為明確”;中國古代航海家所記針路雖很詳細,“但得此圖,方才可知如伏波聚米為山,一覽便曉,這于考究中國古代航海的情形,的確是一樁重要的資料”。他還認為,從近代地圖學的觀點看,“這是十五世紀以前留下來的唯一的一部中國所繪包括亞、非兩洲在內的航海圖”,“在十五世紀的世界地圖學史上,象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還是少有的” ( 《整理鄭和航海圖序言》)。
參考文獻
- 1. 朱鑒秋: 《鄭和航海圖簡述》,《上海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 2. 邱克: 《試評〈鄭和航海圖〉的地名研究》,《上海大學學報》 1985年第2期。
上一篇:《趙氏孤兒》的主要內容,《趙氏孤兒》導讀
下一篇:《鄭堂讀書記》的主要內容,《鄭堂讀書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