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齋叢書》的主要內容,《知不足齋叢書》導讀
《知不足齋叢書》是清人鮑廷博匯集其家藏珍鈔舊刻而編輯的大型綜合性叢書。“知不足齋”為輯者藏書齋名,取《大戴禮記》“學然后知不足”為義。乾隆時,詔開四庫館,采訪天下遺書,鮑廷博集其家藏600余種,命其子士恭由浙江進呈。后蒙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并題御制詩“知不足齋奚不足? 渴于書籍是賢乎。”加以褒獎。鮑氏為報答所受恩寵,將平生的藏古書善本,刻印成書公諸海內。至嘉慶十八年,所刻書至27集,未竟而卒。其子士恭續刊,自乾隆二十一年至道光三年(1776—1823)總刊出30集。現有清乾隆道光間長塘鮑氏刊本,民國十年(1921)上海古書流通處據鮑氏刊本景印。
鮑廷博(? —1813)字以文,號湪飲,清桐鄉縣人。鮑氏生平酷嗜書籍,家富藏書,尤喜搜羅散佚。嘉慶癸酉,鮑氏年逾八旬,復以進書,欽賜舉人。翁廣平《鮑湪飲傳》:鮑氏讀書“每一過目,即能記其某卷某頁某偽字。有持書來問者,不待翻閱,見其板口,即曰此某氏某板、某卷刊,偽若干字,案之歷歷不爽。”鮑氏嘗為夕陽詩盛傳于時,人呼鮑夕陽。有花韻軒詠物詩存。
《知不足齋叢書》全書刻印30集,每集8冊,共計207種,781卷。這是一部以精善而著稱的綜合性叢書,鮑氏充分發揮叢書輯佚功能,收入許多罕見難得的珍本秘笈。許多久已亡佚而又重新復出的珍貴典籍,像宋謝枋得的《詩傳注疏》、南宋黃震的《古今經要》、蘇軾之子蘇過的詩文集《敘川集》、宋沈括的《蘇沈內翰良方》等均被收入于叢書之中。《四庫全書》雖有輯錄,但只有抄本沒有刻本,難以流傳,鮑氏叢書的刊行就大大彌補了這一缺陷。
鮑氏收書雖以罕見為主,但仍注重實用,提倡實學。叢書內容廣博,經史子集無所不包。主要為經史、考訂、地理、算學、金石、詩文集、書畫、書目等方面的著作。其中關于歷史、地理、科學技術、詩文及其評論的一些著述尤為引人注目。關于歷史方面的著述可分為二類:一為考證辨誤,一為見聞雜錄。前者較有價值的有宋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吳縝《新唐書糾謬》和《五代史纂誤》等。后者較有價值的有宋費袞的《梁溪漫志》、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曾敏行的《獨醒雜志》,以及《朝野類要》、《五國故事》、《歸潛志》等。地理方面較為重要的有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明肖洵的《元故宮遺錄》、祁露的《赤雅》等。科技方面著作是鮑氏收輯的重要方面,其中元李治的《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最可寶貴,另外還收入了唐王孝通的《輯古算經》,李淳風的《孫子算經》、宋楊輝的《續古摘奇算法》、元丁巨的《丁巨算法》、清張敦仁的《輯古算經細草》和李銳的《弧矢算術細草》等重要算學著作。反映農業生產的宋陳旉的《農書》、秦觀的《蠶書》和樓濤的《耕織二圖詩》,這三種書藏書家罕有著錄,比較珍貴。
文學方面鮑氏叢書中的詩文集、詩話、評注占有很大比重。代表性的有唐王棨《麟角集》、宋潘閬《逍遙集》、劉應時《頤庵居士集》、元袁易《靜春堂詩集》、楊元孚《灤京雜詠》、明劉浦《草窗詞》、清馮舒《詩紀匡謬》、吳仁杰《離騷草木疏》。此外,還有《皇宋書錄》、《蘭亭考》、《山靜居畫論》、《石刻鋪敘》、《金石史》、《石墨鐫華》、《古刻叢鈔》、《世善堂藏書目錄》、《勿庵歷算書目》、《澹生堂藏書約》、《廣釋名》、《字通》等書,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的書法、繪畫、金石、目錄、小學等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在輯刻叢書的過程中,鮑氏不以得一二善本為滿足,必廣借藏書家其他善本,相互讎校,并得不少學者名流協助。即使是流傳很久,多有缺佚,難以求全的古書,也留心搜訪,使其有所補益。在《叢書》中鮑廷博還在大部分書后題有自己的跋語,有的是一跋再跋。這些跋語對作者的生平、版本授受源流、傳播情況、校勘優劣、內容梗概、特點等作了不同程度的簡要敘述。值得注意的是鮑氏匯集一批從日本傳來的中國已經亡佚的重要典籍,有《古文孝經孔氏傳》、《孝經鄭注》、《全唐詩逸》、《五行大義》、《論語義疏》等。
總之,《知不足齋叢書》以罕見和實用為宗旨,注重善本,校刊精審,力革前人叢書之弊,收書首尾完整,在當時和以后都有很大影響。盧文弨、王鳴盛、錢大昕、李調元等許多學者名流都很推重此書,幾乎把它視為私刻叢書之泰斗。王鳴盛稱贊這部叢書“有功于藝林為甚巨,今夫經之有傳注訓詁,史之有辨證援據,學問之大者盡于此矣。”
和鮑氏同時的顧修,收鮑氏叢書所未收,仿鮑氏之體例輯《讀畫齋叢書》。李調元則以鮑氏叢書為楷模,編輯了《函海》。此后,蔣光煦所輯《別下齋叢書》和《涉聞梓舊》,錢煦祚所輯《指海》也都具有鮑氏叢書之遺風。直接模仿其形式和體例,并沿用其名的還有高承勛的《續知不足齋叢書》,收書十七種,分兩集刊出,有清渤海高氏刊本。光緒中,鮑廷爵的《后知不足齋叢書》收書五十一種,有清光緒中常熟鮑氏刊本。另外還有佚名的《仿知不足齋叢書》。
上一篇:《真誥》的主要內容,《真誥》導讀
下一篇:《神仙傳》的主要內容,《神仙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