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實圖考》的主要內容,《植物名實圖考》導讀
《植物名實圖考》是中國古代植物學的最后一部巨著。作者吳其浚在完成本書之前,先用數年時間完成了一部巨著《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約89萬字,著錄植物838種,分植物為11大類。《長編》搜集了大量的植物文獻,為《圖考》的問世做好了資料的準備。《圖考》是在《長編》基礎上,由作者再深入各地實地調查研究,逐年累積編著而成。全書尤其重視植物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的考訂,糾正歷史性的錯誤,繪圖精細逼真,以助鑒別,故名 《植物名實圖考》。
《圖考》初版于作者去世后的次年,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其繼任山西巡撫陸應榖作序刊行。現珍藏于首都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四川省和云南省圖書館等處。以后有光緒六年(1880)山西浚文書局據初刻本原版重印本。1883年日本據光緒六年本翻刻刊行,由伊藤圭介作序,書名為《重修植物名實圖考》,此本通稱日本明治刻本。1915年云南圖書館又據日本明治刻本石印。山西官書局刻本(1919)。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1919)。萬有文庫本。1957年商務印書館校勘本。1963年中華書局重印本等。
吳其浚 (1789—1847),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清嘉慶二十二年 (1817) 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清史稿》有傳。先后出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尚書、兵部侍郎、湖北及江西學政和湖廣、云南、貴州、福建、山西等省巡撫或總督。《圖考》序文稱他“宦跡半天下”。他雖為科甲出身,一生為官,但他對植物有超乎尋常的研究興趣。借四外巡行之機,他到處留心觀察、記錄、繪圖并采集植物標本,向當地人民請教,同時博覽經史子集有關植物文獻達800余種,先后完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兩部巨著。對我國植物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此外他的《云南礦廠工具圖略》是我國第一部礦業工具專著,也是我國論述礦廠管理的早期著作,還有《滇南礦廠圖略》等在我國礦業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圖考》共38卷。分類方法大體與《本草綱目》相近。共分12大類,即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類。共計收載植物1714種,植物圖1800余幅。全書約71萬字。
《圖考》沒有作者的序文。但從陸應穀的序文中可以看出吳其浚關心民間疾苦,深知形形色色的植物是“群天下不可一日無”的生活必須品的來源。“衣則麻桑、食則麥菽、茹則蔬果、材則竹木;安身利用之資,咸取給焉。”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離不了植物,“豈徒入藥而已哉?”作者的撰著主導思想,就是不能像歷代本草那樣,只重視植物藥用的一面而忽略了廣泛的利用。為了使民眾清楚地了解各種植物“其切于民生日用者,至利且便也”,作者多年潛心研究,撰成此書。全書收載植物比《南方草木狀》多1634種、比《救荒本草》多1300種、比《本草綱目》多了519種,是歷史上收載植物最多的著作。各類之下每種植物列為一條,記述內容一般包括有關該植物的歷代文獻出處、產地、生態環境、形態特征、顏色、性味、氣息及經濟用途等。藥用價值記述尤詳。不少條文記有吳氏見解,冠以“雩婁農曰”字樣。歷時7年完成此書。所載植物遍及全國19個省。江西、河南、湖南、云南、山西、貴州等省都有他調查、采集的足跡。據統計,《圖考》收載江西植物約400種、云南植物370種、湖南植物280種,可見當地富饒的植物資源被開發利用的一斑。特別是作者對云、貴邊遠地區的植物調查研究更是歷史上少有的珍貴資料。
和其他本草、植物學著作相比,《圖考》具有如下鮮明的特色。首先他是業余植物學家的杰作。他既非奉帝王之命撰著官修本草,也不同于醫藥學家有行醫采藥、治病救人、撰著醫書的職業使命。他之所以能在仕途公干之余,長期致力于對植物的考察研究,完全出于對人民生活疾苦的關心和自己對植物的喜愛。多年的實踐終于使他成為一位自學成才的植物學家,寫出了交口稱譽的杰作。
第2《圖考》是名副其實的植物學專著。
他突破了歷代本草包羅動物、植物和水、火、礦物(土、金、石)等藥物的模式,專門收載植物而摒棄其它。從而成為繼《南方草木狀》、《救荒本草》之后名副其實的植物學專著。對植物的分類繼承了同族為鄰、同科類比的方法。對植物形態特征的記述更為細致、準確、術語增多。對花器官的記述已運用形態解剖學的觀察研究方法,把花朵各個部分支解下來,弄清其構造和著生部位,然后詳述之。對植物經濟用途的記述更加全面,計包含糧食、果木、蔬菜、花卉、糖料、油料、纖維、芳香、有毒、染料、藥用、木材、薪炭、飼蠶、釀料、救荒植物等各種用途,大大超過前人。
第3《圖考》以繪圖精審稱著于國內外。每種植物配一幅圖,少數種類有2~3幅圖相參佐。絕大部分圖參照原植物繪出,準確、美觀,不少圖出自作者之手筆。圖之質量堪與現代植物學著作媲美。
第4全書重點在于考核植物名實相符。把歷代文獻中不時出現的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的混淆現象糾正過來。
第5輕 “耳食”重 “目驗”的工作方法。
作者反對單憑文獻資料作一些繁瑣的考證。反對囿于前人之說以古非今。主張實地調查研究,學以致用、不恥下問并身體力行之。
《植物名實圖考》資料豐富、繪圖精美、對植物名實的考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和發展。被譽為中國古代植物學水平的最高峰,他是聯結古代植物學和近代植物學的橋梁。德人布瑞施耐德(EmilBretschneider)在《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1870年版)中說“歐美植物學者研究中國植物必須一讀《植物名實圖考》。”又說《圖考》“附圖”刻繪極為精審……其最精確者往往可資鑒定到科或屬。”中國植物學上不少中文科、屬名稱都源出該書。現代的植物學工作者,鑒定植物時,有時也要參考本書。1885—1890年日本松村任三撰著《植物名匯》、牧野富太郎撰著《日本植物圖鑒》時都曾以《圖考》為重要參考文獻。歐美植物學者對《圖考》亦多加贊許并加以引用。可見本書在國內外植物學界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吳其浚誕生200周年之際,由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河南省科技史學會和固始縣人民政府,于1989年5月25日至27日在吳氏故里固始縣,聯合召開了我國首次紀念清代科學家吳其浚學術討論會,并出版了《清代科學家吳其浚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這次會議推動了對吳其浚及其科學著作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 1. 陳重明: 《吳其浚和〈植物名實圖考〉》,刊 《中華醫史雜志》 第2期,1980。
- 2. 周肇基: 《 〈植物名實圖考〉 的特色和成就》,《清代科學家吳其浚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州出版社,1989。
- 3.布瑞施耐德著,石聲漢譯:《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商務印書館,1955。
- 4.梁家勉:《我國動植物志的出現及其發展》,《科技史文集》 第4輯,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上一篇:《朱砂魚譜》的主要內容,《朱砂魚譜》導讀
下一篇:《正蒙》的主要內容,《正蒙》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