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類賦》的主要內容,《事類賦》導讀
《事類賦》原名《一字題賦》。是我國以賦體的形式編輯的一部綜合性類書。宋吳淑撰,成書于990—994年。初進上后,宋真宗命他附加注釋,乃自注之,擴充為30卷,改稱《事類賦》。版本主要有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明嘉靖十一年(1532)無錫華麟祥刊本;嘉靖十三年(1534)開封太守南宮白玶刊本;明萬歷十七年(1589)寧壽堂刊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華希宏劍光閣刊本,最為流行;乾隆五十八年(1793)繡谷周氏令德堂刊本;嘉慶六年(1801)文盛堂刊本等。
吳淑(947-1002),字正儀,丹陽(今江蘇江寧)人。初仕南唐為內史。歸宋,薦試學士院,授大理評事,官至起居舍人,職方員外郎。性純靜好古,善書,尤上篆籀。參加《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修撰,用力最勤。另著有《江淮異人錄》、《秘閣閑談》等書。
該書30卷,共分14部,100目。前有作者《進注事類賦狀》一篇。正文卷1-卷3:天部;卷4-卷5:歲時部;卷6-卷8:地部;卷9-卷10:寶貨部:卷11:樂部;卷12-卷14:服用部;卷15-卷16:什物部;卷17:飲食部;卷18-卷19:禽部;卷20-卷23:獸部;卷24-卷25:草木部;卷26-卷27:果部;卷28-卷29:鱗介部;卷30:蟲部。部下詳分子目,每個子目都是一個字,如寶貨部分金、玉、珠、錦、絲、錢6目。每個子目作賦一首,敘古往之事,論天地人萬物之理。逐句引文加以注釋,詳注引用書名。其體例如天部第1首“天”的首數聯:
太初之始,玄黃混并。(《列子》曰:“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陳思王植《魏德論》曰:“在昔太初,玄黃混并。”)及一氣之肇判,生有形于無形。(潘岳《西征賦》曰:“化一氣而甄三才。”《列子》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于是地居下而陰濁,(徐整《三五歷》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天在上而輕清。(《易乾鑿度》曰:“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
前列的為賦,括號內的為原書雙行小注。賦用駢四、儷六體,據明·李濂刻書序說是:“遵當時取士之制。”但是用這種體裁編撰類書,卻是新創。《四庫全書總目》說:“唐以來諸本,駢青妃白,排比對偶者,自徐堅《初學記》始:镕鑄故實,諧以聲律者,自李嶠《單題詩》始;其聯而為賦者,則自(吳)淑始。”
吳淑新創的這個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僅清朝就有循吳氏所創的體例而擴充之者數家。如華希閔撰并自注的《廣事類賦》;吳世旃撰并自注的《廣廣事類賦》;王鳳喈撰并自注的《續廣事類賦》;張均撰并自注的《事類賦補遺》等等。
該書“賦既工雅,又注與賦出自一手,事無舛誤,故傳誦至今”(《四庫全書總目》),再加上它所征引的古籍,如謝承的《后漢書》、張璠的《漢紀》、徐整的《長歷》等,原書現在都已失傳,因而具有保存往古文獻的價值。清代學者在輯佚、校勘工作中曾廣泛地利用了本書。
上一篇:《事物異名錄》的主要內容,《事物異名錄》導讀
下一篇:《云林石譜》的主要內容,《云林石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