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蘇州集》的主要內容,《韋蘇州集》導讀
《韋蘇州集》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集。(其中還收有古賦一首) 又名《韋刺史集》、《韋江州集》。作者生前曾官蘇州及江州刺史,故名。《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韋應物集》 10卷,不知何人編。至宋嘉祐元年(1056),詩集已散佚,王欽臣用各種本子重新校定,分15總類,合571篇,題曰《韋蘇州集》。宋代刻本甚多,且所收詩數量亦少有出入。除王欽臣校定嘉祐本外,還有熙寧丙辰 (1076)本、紹興壬子(1132)本、乾道辛卯(1171)重刻嘉祐本。宋刻本皆廢,明刻本多翻刻宋本。弘治丙辰(1496)劉屺刻本;汲古閣本從此出。嘉靖戊申(1518)晉陵華云九江刻本,改題《韋江州集》;《四部叢刊》據此影印。迄今,《韋蘇州集》尚無全面的校、注本。
韋應物(737-約789),唐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人。出身貴族,初為三衛郎侍玄宗,任俠使氣,放浪不檢。安史之亂后,折節讀書,授洛陽臣、京兆功曹:后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江州刺史。改左司郎中,復出為蘇州刺史。所在關心民生疾苦,頗有政績。晚年卸蘇州刺史任后,莫知所終。唐史無傳。其詩尚未全面整理,《全唐詩》編為10卷;《四庫全書》以康熙中項絪刻本著錄,凡14類,571篇,總數與宋王欽臣校嘉祐本合。
舊本將其詩歌分為10類,即古賦、雜擬、燕集、寄贈、送別、酬答、懷思、登眺、雜興、歌行。這種分法比較瑣碎。我們將其500多首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社會政治、民生疾苦為題材,第二類則以田園、山水為題材。詩人生活在盛唐向中唐變化之際,在京城和地方都擔任過官職,生活面較廣,他的詩反映了唐由盛而衰時出現的社會問題。《經函谷關》寫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下沉戰死魂,上結窮怨色”,指斥統治者姑息藩鎮勢力。《觀田家》:“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始。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雜體五首》之三,用豪門貴族奢侈無度的生活與貧苦的織羅婦女相對照,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和統治者的腐化,與杜甫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同一精神,詩云:“春羅雙鴛鴦,出自寒夜女。心精煙霧色,指歷千萬緒。長安貴富家,妖艷不可數。裁此百日功,惟將一朝舞。舞罷復裁新,豈思勞者苦!”像這類的詩還有《采玉行》、《夏冰歌》、《長安道》、《貴游行》。
韋應物 一方面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和諷喻,同時又用詩歌來歌頌山水田園。這 一類詩古詩集的多數。所以歷來人們都把他與王、孟、柳宗元并稱,推為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這些詩往往凝聚了詩人對高潔人格的追求,如《與友生野飲郊陶體》:“攜酒花林下,前有千載墳,于時不共酌,奈此泉下人。始自玩芳物,行當念徂春。聊舒遠世蹤,坐望還山云。且遂一歡笑,焉知賤與貧?”中唐李肇說韋應物“秉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香掃地而坐”(《國史補》卷下)。這類題材的代表作,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待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在詩人對遠離人世、束薪煮石的山中道士的關心中流露出恬淡寂寞的孤獨情懷。《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詩人刻畫了荒山野渡、春潮帶雨的優美景色,表現了他追求清靜無為的思想傾向。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稱贊韋應物這些詩是 “高雅閑淡”。
韋應物是從盛唐過渡到中唐之間的具有多方面成就的重要詩人。他的山水詩接受了前代王、孟的影響,而又帶有自己的獨特的思想,含有出世思想;他的田園詩學習陶淵明,他的詩既帶有陶詩寫田園具有理想性的特點,又反映了田園之中的現實的社會矛盾,像《觀田家》既寫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的美麗景色,也寫到了“徭役猶未已”。他的詩對中唐的兩大詩派,元白詩派和韓孟詩派都有影響,白居易稱韋應物“歌行才麗”,“頗近興諷”。( 《與元九書》)孟郊稱韋詩 “文含元氣柔,鼓動萬物輕”。( 《贈蘇州韋郎中使君》)
自古及今人們對韋應物的研究與他在唐詩發展史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由于唐史無傳,有關他的身世還有許多問題沒搞清,對韋應物的詩歌人們尚沒做系統的整理、校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 1. 《韋江州集》,《四部叢刊》 本。
- 2. 孫望: 《韋應物事跡考述》,見《蝸叟雜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3. 傅璇琮: 《韋應物系年考證》,見 《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1980。
上一篇:《雍熙樂府》的主要內容,《雍熙樂府》導讀
下一篇:《音學五書》的主要內容,《音學五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