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學五書》的主要內容,《音學五書》導讀
《音學五書》是中國古代音韻學著作集。顧炎武撰,約成書于1643年。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思想家、地理學家、語言學家(見“日知錄”)。主要版本有康熙六年(1667)山陽張紹符山堂刊本、光緒十一年(1885)四明觀稼樓仿刻本、民國上海文瑞樓石印本、鴻章書局石印本、1933年嚴式誨輯 《音韻學叢書》本、1982年中華書局影印觀稼樓本等。
《音學五書》是顧氏古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書38卷,包括 《音論》3卷、《詩本音》10卷、《易音》3卷、《唐韻正》20卷和 《古音表》2卷,書前有明曹學佺《敘》和顧氏自序。
1。“自序”,說明自己關于古音研究的觀點和方法。顧氏認為古今語音是不同的,是演變的,因此研究古音必須第一步“據唐人以正宋人之失”,即離析平水韻,使之回到《唐韻》,第二步“據古經以正沈氏唐人之失”,即根據《詩經》等上古韻文來離析《唐韻》,從而概括歸納出上古韻部。
2. 《音論》,分上、中、下3卷,共15篇。上卷討論韻書的歷史沿革,中卷討論古詩葉音、古韻部類、古調類性質和入聲的分配系統,下卷討論轉注、反切,以及聲調和字義的關系等問題。
3. 《詩本音》,以 《詩經》用韻為主,其他古書用韻為輔,來考訂《詩經》的古韻。作者把《詩經》的原文一一迻錄,在韻腳下分別注明屬于《廣韻》哪一韻;凡作者認為古今音讀不同的字,則往往注明《詩經》的古讀,并統計出這個字在上古的押韻次數,以為證明。
4. 《易音》,專論 《易經》用韻,體例與 《詩本音》相似,唯不抄錄《易經》全文,而只選取用韻的字句,并對押韻字加注。
5. 《唐韻正》,以先秦古音為正,來糾正 《唐韻》。其體例是依照《唐韻》(即《廣韻》)的分韻列字的順序,分別對不合先秦古音的字進行追本溯源的考證,指出它們的古讀和音變的起始年代。
6. 《古音表》,分上、下兩卷,離析《唐韻》,分古韻為10部,用表格列出。
《音學五書》從理論和實踐上否定了葉音說,奠定了清代古音學大發展的基礎,開拓了漢語語音研究的新領域。顧氏發明的離析《唐韻》以求古音的研究方法,給后人以很大的影響,直到今天,我們劃分上古韻部的時候,仍不能不采用此種方法。顧氏所建立的古韻10部,其第6至第9部為后世所公認,其余6部也初具規模,后人只是在顧氏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加分析而已。顧氏變更了《廣韻》的入聲分配系統,指出了上古漢語入聲韻跟陰聲韻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使古音研究更加接近歷史原貌。
《音學五書》有復古主義的傾向,作者在自序中批評周颙、沈約等人根據漢魏以降的韻文作成韻譜,以致把古音都亡失了,因此他寫了 《唐韻正》來糾正他們。其實周、沈諸人的目的是記錄當時語音,并不是為了考求古音、保存古音,他們根據漢魏以降的韻文來作韻譜,是順理成章、無可指責的。此外,作者雖然承認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是他把春秋中葉以前上下一千幾百年、縱橫一千幾百里的語音都看成是完全相同的,卻是背離了自己的正確觀點。最后,顧氏的古韻分部尚欠完密,個別字的歸類也不盡妥當,例如他的真部,江永分為真、元二部,他的支部,段玉裁分為支、脂、之三部。
上一篇:《韋蘇州集》的主要內容,《韋蘇州集》導讀
下一篇:《音學十書》的主要內容,《音學十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