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屈原賦注》新詩鑒賞
《楚辭》注本,七卷,《通釋》二卷,《音義》三卷,清戴震撰。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乾隆間舉人,著名的樸學家,深通音韻、訓詁、天文歷算、史地等學科,對經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并參加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
戴氏認為屈原“其心至純,其學至純,其立言指要歸于純”。從這些出發,他認為屈氏“作賦以諷,有惻隱古詩之義。至于宋玉以下,則不免辭人之賦”。作者把宋玉以后模仿屈賦的大量作品看成是“為文造情”的“辭人之賦”,故書中一律不收。對于舊注,戴氏評價不高。他說:“說楚辭者既碎義逃難,未能考識精核,且彌推其所以著書之旨。”
此書注釋,言簡意明,但多創見。如“康娛”一詞,屈賦中凡三見,過去多將“夏康娛”連文,釋為夏太康享樂無度,作者則把“康娛”釋為聯系詞,言“‘康娛’二字連文。夏之失德也,康娛自縱,以致喪亂”。在注文中還注意到分段敘述段意,頗有助于對詩意的理解。《通釋》共一百零四條,解釋屈賦中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專門問題,以考訂為多。《音義》三卷后人多認為是戴氏所作,其實為汪梧鳳所作。戴注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當時戴氏館于汪梧鳳家,汪在《音義》之后題云:“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賦戴氏注》九卷,讀之常置案頭,少有所疑,檢古文舊籍,詳加研核。”后“刪其繁碎,次成《音義》,體例擬陸德明《經典釋文》”。
此書清代多次刊刻,常見者有商務印書館民國間排印《國學基本叢書》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山帶閣注楚辭》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魏晉南北朝部分·梁簡文帝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