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疏》的主要內容,《陰符經疏》導讀
《陰符經疏》是一部對道教經典《陰符經》所作的疏。唐李筌疏。《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一般認為系道教修煉專著,作者有黃帝、寇謙之、李筌等說。《新唐書·藝文志》始見著錄,歸入道家類。
李筌,生卒年不詳。唐道教學者。號達觀子。隴西(今甘肅境內)人。居嵩山少室,好神仙之道。開元中,曾任節度副使、刺史等職。主張改革政治,任賢使能,明法審令。后為李林甫所排擠,入名山訪道,不知所終。相傳他在嵩山虎口巖石壁中發現《黃帝明符經》,一說為其托名偽作。對道教思想影響很大。著作有《太白陰經》、《陰符經疏》、《陰符經注》 (亦疑后人偽托) 等。
《陰符經》經文有3000余字,400余字兩種,內容相似,故兩者并傳。傳本分為3篇 (章): 上篇 《神仙抱一演道章》、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今有 《道藏》本。注本甚多,《通志》著錄達39種,明正統《道藏》所收注本不下20余種。影響較大者有唐李筌、張果的 《陰符經注》,宋朱熹的 《陰符經考異》。李筌注見于 《陰符經集注》 及 《陰符經疏》中。宋夏元鼎 《陰符經講義》以丹法釋之,別為一家。
本書保存了李筌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陰符經》作為道教經典,本與兵家思想有關,也有不少宗教神秘主義思想,有些唯物、唯心含混不清的哲學概念。但李筌在《陰符經疏》中卻對它作了明確的唯物主義解釋。關于宇宙起源問題,書中繼承了兩漢以來的唯物主義傳統,以天地為陰陽二氣所構成,五行為二氣的產物,萬物又由五行產生。書中說:“天者,陰陽之總名也。陽之精氣輕清,上浮為天;陰之精氣重濁,下沉為地,相連而不相離。……故知天地則陰陽之二氣,氣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陰陽之用也,萬物從而生焉。萬物則五行之子也。故使人觀天地陰陽之道,執天五氣而行,則興廢可知,生死可察。除此外,無可觀執,故言盡矣”。《陰符經》說“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這是唯心主義觀點。《陰符經疏》則說: “五賊者,五行之氣,則金、木、水、火、土焉。……所言賊者,害也,逆之不順,則與人生害,故言賊也。”把五賊解釋為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它的運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所以人如“逆之”則對人發生危害。書中又提出:“使人用心觀執五氣而行,睹逆順而不差,合天機而不失,則宇宙在手掌中,萬物生乎身上。如此則吉無不利,與道同游。”這里明確地提出了人能了解陰陽五行運行的規律,若掌握它即可免于賊害。關于天道自然變化與人事社會治亂的關系,書中力圖作唯物主義說明,駁斥了陰陽災異的唯心主義觀點: “愚人見星流日暈,風雨雷電,水旱災蝗而生憂懼,殊不知君臣道德,政理淳和,安撫黎人,轉禍為福。……天地懸日月以照善惡,垂列宿以示吉兇,皆道德自然之理矣。……水旱者天地也,文理者時物也。若明時物之理者,皆能轉禍為福,易死而生。故曰我以時物文理哲。”這是說,愚人不明白自然變化的規律,以天變為神圣不測,只有明白這些規律的人,才可以把社會現象的時物與天象變化區分開來,才可以不以天變災異而生憂懼。在這里,雖然沒有達到劉禹錫的天道與人道區分的認識水平,但已發展了仲長統的 “人事為本,天道為末” 的思想。
《陰符經》在道教史上,常與 《道德經》、《南華真經》并列,或以其為承漢魏六朝啟宋元之代表作,對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程頤、朱熹等哲學思想有較大影響。李筌為《陰符經》作注疏這與他把道家的思想運用于軍事有關。
上一篇:《陰符經》的主要內容,《陰符經》導讀
下一篇:《隱秀軒集》的主要內容,《隱秀軒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