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簡介|介紹|概況
宋詞篇名。南宋辛棄疾作。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聞鷓鴣’之句,謂恢復之事行不得也”。今人鄧廣銘駁之:“自羅大經創為此說,世之釋稼軒此詞者莫不承用以為資據,而其實羅說非也。”“稼軒恢復素志,勝利信心,自壯至老,不曾稍變,此詞作年甚早,更不應有如羅氏所云之感興。”(《稼軒詞編年箋注》)艾治平說:“其實與金人追隆祐太后事是否有關,并不緊要。此詞‘借水怨山”(周濟《宋四家詞選》),“登高望遠,抒發的是家國興亡的感慨。”(《宋詞的花朵——宋詞名篇賞析》)“中間多少行人淚”,萬云駿認為“行人 指金兵侵入江西而逃難經造口的人們。”(《借水怨山,意興宏遠》,載《辛棄疾詞鑒賞》)劉逸生說:“‘行人’指作者自己,但又不限于自己。”(《宋詞小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劉逸生認為“這兩句是從‘清江水’生發開來,而又暗指自己的處境。清江水不斷向東流去,什么山都攔不住它。可是人卻給攔住了。”艾治平說:“青山能遮斷行人的望眼,卻阻擋不住江水的奔流。弦外之音是:全國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敵意志,也是那些茍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擋的。”夏承燾說:“這也許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報國壯志和決心。”(《唐宋詞欣賞》)“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鄧廣銘駁羅大經說: “蓋深慮自身恢復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謂恢復之事決行不得也。”(《稼軒詞編年箋注》)汪中說:“俗謂鷓鴣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此喻恢復無望。”(《宋詞三百首注析》)萬云駿說:“說恢復之事為主和派所阻撓而不能終于成功”。劉逸生以為詞人說自己“從此流滯南方,再也回去不得。”又以為“鷓鴣的啼聲就象是朝廷里面的投降派的口吻。他們老是嚷個不停:‘恢復之事,行不得也,行不得也,行不得也’,硬是不準別人收復北方失地。”吳新雷認為關于鷓鴣的喻意,過去的注本往往解釋為:鷓鴣的叫聲‘行不得也哥哥’比喻抗金大業難以實現。是一種誤解。鷓鴣的叫聲,宋以前最通行的諧音是“但南不北”,“本詞中的鷓鴣,正是作者的自比,是正面形象”,“作者感到即使自己的恢復大計尚未實現,但也一定要象鷓鴣一樣留在南方,決不能北去向金人屈膝。”(《唐宋詞鑒賞辭典》)這首詞用比興手法,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和對國事的痛心。梁啟超說:“《菩薩蠻》如此大聲鏜鎝,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卓人月說:“忠憤之氣,拂拂指端。”(《詞統》)
上一篇:《莫敖子華論社稷之臣》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