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跡圖》的主要內容,《禹跡圖》導讀
《禹跡圖》是在它那個時代的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圖。公元1136年和1142年兩次上石,所繪水系和海岸線輪廓都比較精確。繪圖人姓名無傳。
這兩幅石刻地圖圖名的第二個字不同。劉豫阜昌七年(南宋紹興六年,1136)四月刻石的稱《禹跡圖》(圖縱80厘米、橫79厘米,現存陜西省博物館);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十一月十五日左迪功郎充鎮江府府學教授俞箎重校立石的稱《禹跡圖》(圖縱83厘米、橫79厘米,現存鎮江博物館)。俞箎重校立石時,或有意改“跡”為“跡”字,以與此前上石之《禹跡圖》有所區別。
比較這兩幅石刻地圖,除《禹跡圖》海洋用水波紋表示,而《禹跡圖》的海洋無符號表示,以及由于刻工的技藝不同或手誤而產生的差別之外,二者所繪山川以及府州名稱等完全相同。《禹跡圖》上方圖名框內注記:“元符三年正月依長安本刊”等字,可知長安本亦是《禹跡圖》所依據的圖本。二石刻圖上有的錯字都相同,說明這是原圖本,即長安本圖上的訛誤。《禹跡圖》海洋用水波紋表示,長安本可能也是這樣,而《禹跡圖》略去未刻。
二石刻圖均有上石時間,無制圖時間。圖上黃河在今河北省入海,按黃河自王莽始建國三年(11)河決魏郡,改道在山東利津入海之后,直至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河決商胡埽(今河南濮陽東北),翌年北流,才改在河北省入海,可見圖的繪制決不會早于慶歷八年。又根據圖上宋代的府、州名來看,有的是在元豐年間建置的,如潁水上游的穎昌府是元豐三年(1080)建置的。所以圖的編制不會早于元豐三年。至于下限,圖上無元符三年以后的建置,所以圖的繪制時間應在元豐三年至元符三年之間(1080-1100)。
《禹跡圖》或《禹跡圖》是目前所見中國古代地圖上最早出現畫方的地圖。圖上注明比例尺“每方折地百里”,即每方格的邊長(1.1-1.2厘米)相當于宋代的100里。若按宋尺合30.72厘米計算,比例尺約為1∶4,500,000;據圖上東京(今河南開封)至南京(今河南商丘),東京至西京(今河南洛陽)的距離計算,比例尺約為1∶3,500,000。
圖上黃河源出自積石,長江在岷山附近注記:“大江源”,這是受《尚書·禹貢》:“導河積石”、“岷山導江”之說的影響。
圖名框內除注記比例尺外,還注記有:“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等字。圖上有些是當時已經廢置的州、郡名稱和古代地名,如“儋”州、“曲”州、“夜郎”郡、“魯望川”等等,這些正是圖名框內注記“古今”二字的反映。圖名“禹跡”或“禹跡”,意思是寓地理之圖于夏禹九州之跡中,實即一幅中國內地的地理圖。
參考文獻
- 1.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第22章第4節,劍橋大學出版,1959。
- 2.曹婉如:《〈華夷圖〉和〈禹跡圖〉的幾個問題》,刊《科學史集刊》第6期,1963。
上一篇:《禹貢錐指》的主要內容,《禹貢錐指》導讀
下一篇:《繹史》的主要內容,《繹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