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的主要內容,《新書》導讀
《新書》又名 《賈子》、《賈子新書》,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著作。西漢賈誼著。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疑此書非誼本書,《四庫全書提要》則斷今本《新書》系割裂賈誼“本傳所載之文”而成。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考定今本《新書》為賈誼作非偽書。目前,學術界一般都持后一說。宋代已有刻本流傳,有建寧書鋪刻本,淳熙八年(1181)程漕使刻本,淳祐八年(1248)長沙刻本。明代刻本以萬歷中新安程氏刻《漢魏叢書》本和陸良弼本流傳最廣。另有《抱經堂叢書》本,《龍溪精舍叢書》本,《四部叢刊》和《諸子集成》本。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收錄現存《新書》56篇及疏7篇、賦5篇和一些散見于其它書籍中賈誼的文章,校點出版定名為 《賈誼集》,較為完備。
賈誼(前200—前168),時稱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年的政論家、文學家、哲學家。18歲時,“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廷尉吳公薦于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遷為太中大夫。為大臣周勃、灌嬰等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召為梁懷王太傅。懷王墮馬而死,他郁郁自傷,不久去世。曾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關于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建議。所著政論皆為西漢鴻文。原有集,今散佚,僅存賦5篇、疏7篇以及 《新書》。
今本《新書》10卷58篇,約5萬余字。其中《問孝》和 《禮容語上》 有目無書,實為56篇。
《新書》 的政治觀點主要反映在 《過秦論》、《藩強》、《權重》等篇中。《過秦論》總結了秦王朝存亡的經驗教訓。認為“取與守不同術”,打天下 “高作力”,而守天下 “貴順權”。秦統一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所以 “其亡可立而待也”。提出 “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要根據客觀形勢的變化改變治國策略,以期“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在《宗首》、《藩強》、《藩傷》、《大都》、《等齊》、《服疑》、《益壤》、《權重》、《五美》等篇中,賈誼提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諸侯勢力的措施。認為諸侯的權力要控制,使其“勢不足以專制,力不足以行逆”(《權重》)。根據漢初諸王叛亂的教訓,得出“大抵強者先反”的結論,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藩強》)。在 《瑰瑋》、《時變》等篇中,他認為漢已代秦,“進取之時去矣,并兼之勢過矣”,不能只用刑罰,而要“定制度,興禮樂”。他還在 《傅職》、《保傅》、《連語》、《輔佐》、《禮》等篇提出,要確立尊君為中心的封建等級制度,建立一套封建的倫理道德體系。強調 “禮”的作用,“禮者,所以守尊卑之經強弱之稱者也” ( 《禮》)。
此外,賈誼在 《孽產子》、《銅布》、《一通》、《屬遠》、《憂民》、《鑄錢》等篇中提出 “強本抑末”、積貯糧食、“鑄錢收官”等經濟主張和措施。在《威不信》、《匈奴》、《勢卑》等等篇中闡述了抗御少數民族的政策思想。
賈誼繼承老子和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對“道”多有闡發。認為 “道者無形,和平而神”,“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應變無極”。承認萬物由天地、陰陽二氣產生,周流不息,變化無窮。運用于社會的人際關系上,則主張:“舜何人也?……與我同性”(《勸學》); “學問不倦,好道不厭”(《先醒》);“周聽則不蔽,稽驗則不惶”(《道術》),同時他還列舉了幾十對互相矛盾的善惡相反的道德品質,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在《道德說》中他還論述了德有“道、德、性、神、明、命”六理的觀點。在《大政》、《修正》諸篇中則提出了以民為本的思想。“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自古至于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
《新書》總結了秦亡的歷史教訓,給漢代統治者提供了種種安國治民的政治設計。其中的“集權”思想和“削藩”主張,對后來景帝、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建立鞏固的統一局面起過作用。書中的許多材料多為《史記》、《漢書》所引用,尤其是《過秦論》的觀點,曾被司馬遷引作《秦始皇本紀》和《陳涉世家》的結論。總之,《新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初社會和賈誼思想的豐富資料。
參考文獻
- 1. 王蘧常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 2. 于首奎: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賈誼評傳》,齊魯書社,1982。
上一篇:《文鏡秘府論》的主要內容,《文鏡秘府論》導讀
下一篇:《新五代史》的主要內容,《新五代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