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孔穎達
儒教經典闡釋學的權威之一。字仲達,唐代冀州衡水 (今屬河北) 人。生于北朝西魏的一個官僚家庭,自幼聰慧過人,能日誦千言,成年后出入經史,博洽多聞。同郡有一經學家,名叫劉焯,當時已是名滿天下的宿儒,孔穎達慕名前往,登門求教,劉焯根本沒把這位青年后生放在眼里,態度很冷淡。但等孔穎達開口提問,劉焯才發現來者非等閑之輩,急忙改容,以禮相待。隋朝統一南北后,試行科舉取士,孔穎達通過“明經”科的考試,被任命為地方儒學教官。隋煬帝曾別出心裁,將各地儒學教官召集到洛陽,由國學 (最高學府) 的碩學宿儒來與他們論辯。在論辯中,孔穎達大出風頭,問得碩學宿儒張口結舌。其中器量狹小者,居然派刺客要對他行刺,幸得有朝廷大臣庇護,他才脫險。唐初,孔穎達被李世民看中,引入秦王府文學館,與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等號稱 “十八學士”。這 “十八學士” 實際上就是秦王李世民的“智囊團”。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后,孔穎達先后出任國子司業(最高學府副校長) 和國子祭酒(最高學府校長),同時兼任太子的老師。唐太宗為褒獎孔穎達,請宮廷畫家將他的畫像繪在凌煙閣上,這在當時是一項殊榮。孔穎達在經學史上的地位,是他曾主編 《五經正義》。這部《五經正義》是奉唐太宗之命編定的,目的是為了給科舉考試提供標準答案,以免學者無所適從,故稱“正義”。經學從形成那一天起,就有很多門戶,各家異說,董仲舒甚至感嘆: “《易》無通占,《詩》無通詁,《春秋》無通義。”在漢代,有今文和古文之爭; 在魏晉,有鄭學和王學之爭; 在南北朝,又有南學與北學之分。唐太宗時正式確立隋朝創設的科舉制度,但儒教經典的闡釋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需要以朝廷的名義,將經典的闡釋統一起來。孔穎達在融匯各家注釋的基礎上,采取 “疏” 的形式,對經義加以疏通,完成了這部折衷南北的 《五經正義》。《五經正義》的最大特點是 “疏不破注”,所謂“注” 是指前代權威的舊注,如《周易》 的王弼注、《禮記》 的鄭玄注、《春秋左傳》 的杜預注等,而孔穎達等人所作的 “疏” 就是以疏通這些舊注為宗旨,而不是別創新說,因此,要求 “疏” 完全順著舊注解說,即使講不通,也要使其講得通,也就是說,不能 “破注”。“疏不破注” 后來就成為經典闡釋學 “義疏” 派的金科玉律。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契丹
下一篇:宗教學·道教·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