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數鉤隱圖》的主要內容,《易數鉤隱圖》導讀
《易數鉤隱圖》是北宋圖書《易》學的重要著作。劉牧撰。此書舊有劉牧后人南宋劉敏士刻于浙右漕司,原有歐陽修序,據元代學者吳澄等考為偽托。《四庫全書》易類所收益據此本。清初何焯以為其書自《道藏》錄出。今此書見收于明《正統道藏》洞真部靈圖類,當是宋《道藏》之遺存。此書以術數學發明《周易》之幽隱義理,故名。
劉牧字長民,一字先之,北宋初彭城(治在今江蘇銅山縣)人。官至太常博士。其學術師承種放,種放出于五代宋初道教學者陳摶。除本書外,另著有《新注周易》11卷、《卦德通論》1卷,久佚。
本書《宋史·藝文志》著錄為1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為3卷,與今本同。書末附《遺論九事》,《道藏經目錄》作為1卷。書有缺文。此書大旨,以為圣人觀象而設《易》卦,象則根據數的秩序而設立,所以“舍其數則無以見四象所由之宗矣”,又認為各注家雖能“分經析義,妙盡精研”,但對于“解釋天地錯綜之數,則語惟簡略”(《序》),所以用圈表示陽數,用點表示陰數,共圈點成55圖(原缺1),逐圖下各釋其義。
此書卷上,以五行生數(陽數,即10以下奇數)、成數(陰數,即10以下偶數),圖解《系辭》以下內容:1、《易》有太極。說“太極無數與象,今以二儀之氣混而為一”,其圖則陰陽相間共成一圓圈。2、太極生兩儀。兩儀為二氣始分,以1、3表示陽數、生數;2、4表示陰數、成數。圖中上一陽下落于二陰中為坎卦,為水,等等,于是五行具備,“而生動植焉”。以下《天地數十》等6圖釋此義。3、兩儀生四象。以為“四象”有二義,一為“兩儀所生之四象”,即少陰、少陽、老陰、老陽之數7、8、9、6;二為“《易》有四象”,即吉兇、悔吝、變化、剛柔。4、四象生八卦。5、《二儀得十成變化》等6圖敘述天地極數55(自1至10數的總和)與大衍之數50相矛盾的問題。此為揲蓍之法,說者不同。本書以為“蓋由天五不用,所以大衍之數少天地之數五也”。6、《少陽圖》以下16圖主要用生數和成數解釋卦象,包括五行的生成。7、人稟五行。以五臟與五行相匹配。
卷中述“乾坤生六子”(即6爻),6爻交錯的諸卦推演。
卷下為《河圖》、《洛書》,《河圖》“以五為主,六八為膝,二四為肩,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以下《河圖天地數》等3圖解此圖。《洛書》圖凡3幅,即《洛書五行生數圖》、《洛書五行成數圖》、《十日五行并相生圖》。并敘《易》所謂“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等事。
《遺論九事》與本書體例同,凡9圖:1、《太皞氏授龍馬負圖》,2、《重六十四卦推蕩訣》,3、《大衍之數五十》,4、《八卦變六十四卦》,5、《辨陰陽卦》,6、《復見天地之心》,7、《卦終未濟》,8、《蓍數揲法》,9、《陰陽律呂圖》。
史傳劉牧《易》圖學師承種放,種放師承陳摶,《四庫提要·易類》說“其源流與邵子(雍)之出于穆(修)、李(之才)者同”,所以歷來認為宋代圖書《易》學本始于道士陳摶。但陳摶的著作亡佚,宋初圖書學之演變,無從詳為考論。從本書看,劉牧圖書《易》學宗源于漢代緯學,尤其是《易》緯和《春秋》緯。《四庫提要》說: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蓋以其首倡陳摶之學。此書所存,為圖書《易》學的最早資料,后世《河圖》、《洛書》圖,皆本于此。據《四庫提要》說:“其學盛行于仁宗時,黃黎獻作《略例隱訣》、吳秘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發明牧說。”但同時有葉昌齡、宋咸、李覯、蔡元定等攻訐其學,為北宋學術一大課題。至南宋朱熹又復極重視劉牧的《河圖》和《洛書》圖,冠于其著《周易本義》之首。宋以降,闡發其學者代不乏人,蔚然為一大學術流派。圖書學復可分為兩類,此書和邵雍圖學及其流變為一類,源出《周易參同契》的圖學為一類,這兩類著作多收入《道藏》,道士《易》學大要不出此二類。道士宗本此書及邵雍之說者,以清代劉一明《周易闡真》最為繁富系統。
上一篇:《無量壽經義疏》的主要內容,《無量壽經義疏》導讀
下一篇:《曉庵遺書》的主要內容,《曉庵遺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