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庵遺書》的主要內容,《曉庵遺書》導讀
《曉庵遺書》是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學家王錫闡的天文學著作集。王錫闡生前著作宏富,但無力刊刻,僅有抄本傳世。王氏卒后,其弟子、好友潘耒曾匯輯有《曉庵遺書》一書。但此書是否刊刻,收錄內容如何,均已無可考。王氏著作《曉庵新法》6卷曾被錄入《四庫全書》。此書和王氏另一著作《五星行度解》1卷后均被收入《守山閣叢書》和《中西算學叢書初稿》。其他著作仍以鈔本流傳,頗有散失,直到光緒年間,德化李氏刊刻《木犀軒叢書》時,始匯刻《曉庵遺書》15卷于其中。該本《曉庵遺書》除收有潘耒等的序文外,正文有《曉庵新法》6卷,《歷表》3卷(按,實為3冊,王氏并未分卷),《大統歷法啟蒙》5卷,《雜著》1卷?!峨s著》中包括《歷策》、《歷說》(5篇)、《日月左右旋問答》、《五星行度解》、《推步交朔序》、《步交會》附陳獻可推算的一次月食算例、《測日小記序》,末附有王錫闡好友、潘耒之兄潘檉章(力田)的《辛丑歷辯》一文。由潘耒序和附有潘檉章的文章二事,可以推測,《木犀軒叢書》本《曉庵遺書》和潘耒當年所編當有某種淵源關系。
王錫闡(1628-1682),字寅旭,號曉庵,又字昭冥(肇敏),號余不,別號天同一生,江蘇省吳江縣人。17歲時逢明朝滅亡,他投河殉國,遇救不死,又絕食7日,在父母強迫下不得不重新進食。遂棄去舉業,無意仕進,以大明遺民自居。與著名遺民學者顧炎武、呂留良等交往。生活清苦,但致力于天文歷法之學,數十年孜孜不倦,達到很高成就,在當時已有名望。
王錫闡最重要的天文學成就反映在《曉庵新法》一書中。全書共分6卷。第1卷講述天文計算中所需的三角函數知識,其中有三套等分圓周的方案:西方的360°、中國古度(但王錫闡把傳統的365.25度改成365.25655932度,即恒星年長度)和王錫闡自己發明的384爻方法。并定義了正弦、余弦、正切等概念(名稱與今不同)。第2卷以崇禎元年(1628)為歷元,“以南京應天為里差之元”即經緯度起算點,列出大量數據。其中有些是基本天文數據,如回歸年(歲周)、朔望月(月周)、歲差等,大部分則是導出常數。又給出了二十八宿每宿的黃經跨度和距星黃緯。第3卷講述推求朔望、節氣時刻和日月五星位置之法,兼用中國傳統天文學方法和西方天文學方法。第4卷研究晝夜長短,晨昏蒙影,月亮和內行星的相,以及日、月、五大行星的視直徑等。其中不少結果已和今天的球面天文學一致,但王錫闡純用文字表述,故今人不太容易領會。第5卷很重要,先討論時差和視差,再進而給出確定日心與月心連線的方法,稱為“月體光魄定向”,這是王錫闡首創的方法。第6卷先討論交食,其中對初虧、復圓方位角的計算與“月體光魄定向”一樣。隨后用相似方法研究金星凌日,給出推算方法。又討論了凌犯,包括月掩恒星、月掩行星、行星掩恒星、行星互掩等情況。金星凌日和凌犯的計算,皆為中國前代天文歷法著作中未曾有過。除上述6卷外,王錫闡在本書自序和正文中曾多次提到“補遺”,但這部分可能已佚失了。
王錫闡的另一 重要著作《五星行度解》的風格與《曉庵新法》迥異。全書采用西方天文學方法,以西方的小輪體系來表達,并有示意圖6幅,非常明白易懂。此書是為改進和完善作從《崇禎歷書》理論基礎的第谷(Tycho)宇宙體系而作的。王錫闡在書中建立了他自己所主張的宇宙幾何模型。王錫闡還在書中提出了水內行星的概念,他認為這有可能解釋太陽黑子的成因。
《曉庵遺書》中所保存的其他論文,主要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即是王錫闡積極參與清初天文歷法的新舊(西中)之爭。這主要反映在《歷策》等文章中。他認為當時西法在天文歷法界大占上風,并不是因為中法差,而是由于中法掌握運用不得其人,“舊法之屈于西學也,非法之不若也,以甄明法意者之無其人也?!?《歷策》)他又認為當時傳入中國的西方天文數學方法是源于中國的,“今者西歷所矜勝者不過數端,……孰知此數端者悉具舊法之中,而非彼所獨得乎!”(《歷策》)因此他大力主張在歷法上“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
《曉庵遺書》有潘耒作的序,對王錫闡的成就備極推崇。清代最著名的天文數學家梅文鼎也對王錫闡的天文學著作非常欽佩。當時有“南王北薛”(鳳祚)之稱,但梅認為王高于薛。后來阮元將梅、王并列,認為“王氏精而核,梅氏博而大”。《曉庵新法》中的成就在清代已得到肯定,《御制歷象考成》中采用了他的“月體光魄定向”方法。
參考文獻
- 席澤宗:《試論王錫闡的天文工作》,刊于《科學史集刊》第6期,1963。
上一篇:《易數鉤隱圖》的主要內容,《易數鉤隱圖》導讀
下一篇:《望溪先生文集》的主要內容,《望溪先生文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