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聞見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邵氏聞見錄》20卷,宋邵伯溫撰。邵氏是河南洛陽人,故此書又名《河南邵氏聞見錄》,也有稱作《聞見前錄》的,“前”字是后人所加,相對于其子邵博所著《聞見后錄》而言。此書成于紹興二年(1132),兩年后作者就去世了,遺稿經邵博整理編次,方傳于世。
邵伯溫是北宋理學大師邵雍之子,邵雍在當時與二程齊名,與司馬光、韓維、呂公著、富弼等著名政治活動家過從甚密,政治觀點相同。邵伯溫從小有機會接觸這些北宋政壇上的重要人物,因此見聞很廣,尤其對北宋中葉以來的政局變遷、朝廷掌故稔熟于心,這部筆記記載最多的就是有關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在王安石開始變法的時候,作者雖然還只有十幾歲,但由于他父親與司馬光等人交往密切,他所聽到的朝政故事多是出自當事者口中,因此很有史料價值。諸如變法與反對變法的兩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章惇、呂惠卿、司馬光、呂誨、富弼等人的思想、觀點、言論、行動,甚而至于個人的道德品質、家庭瑣事,他都不厭其詳地錄在書中,王安石的“三不足畏”之說就見于本書第13卷中,元祐后的朝廷黨爭也記述非常詳備。當然,由于作者的思想觀點深受父輩的影響,對變法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因此表現在書中的政治偏見是很明顯的,這不免多多少少影響到他記事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比如第12卷載錄的蘇洵辱罵王安石的《辯奸論》,就引起了后人的真偽之爭。清人蔡上翔編著的《王荊公年譜考略》,對《邵氏聞見錄》記載的一些有關王安石的誣罔不實之辭進行了駁斥。這是本書的一個缺陷。
此書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
上一篇:《道咸宦海見聞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鄭板橋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