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書店
始于西漢。是圖書貿易的基本形式,也是書籍成為商品的基本標志。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后,儒家經典以及學者求取利祿所必讀的書籍,需要量很大。當時書籍多是竹木制的簡策,要得書最初只能輾轉抄錄,自抄自用。后出現了相互交換經書復本的交易市場。據《藝文類聚》引《三輔黃圖》記載:“漢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舍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經書相予買賣,雍雍揖讓,侃侃訚訚。”說明在西漢時,長安太學附近每月已有兩次書籍交易的貿易市場出現。太學生買賣經書,初屬互通有無的性質,以后有人抄書出售,書籍開始成為商品。書籍的供求需要日漸增多,就出現了以售書為業的書店。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著的《法言·吾子篇》中說:“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這是古籍中最早有關書店的記載。
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漢代的商業日益繁榮起來。新興的商業城市不斷出現,各地的書店也逐漸多起來。《后漢書·王充傳》就明確記載了王充年輕時“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可見,當時在大都市里,書店已很普遍,書籍品種亦不少。書店的出現及發展,方便了知識的傳播,為中國精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一篇:書法楹聯·書品
下一篇:古代典籍·書目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