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明辨序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我國古代論述文體的專著。明徐師曾撰。《文體明辨》是根據吳訥《文章辨體》加以增訂而成,凡84卷,合計達127類文體。該書對各類文體作了較為詳細深入的序說。這些序說,是研究古代文論、特別是古代文體論的重要資料。因此,后人常把《文體明辨》的序說部分單獨輯出,編為一書,是為《文體明辨序說》。徐師曾認為“文章之有體裁,猶寓室之有別度,器皿之有法式”,因此,寫作者必須按照文章體制的基本要求,不能“牽意為之”。他還認為研究文體是文章寫作的歷史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自秦漢而下,文愈盛;文愈盛,故類愈增;類愈增,故體愈眾。”而且原有文體本身在不斷發展變化,有“古今正變”的情況。該書搜集論列的文體非常廣泛,對文體的分類研究比較細密。以詩歌為例,書中分別收有25類,而吳訥的《文章辨體》僅收11類。在一種文體里,作者也進行了仔細的辨析,如論述題跋,又列有題、跋、書之別。徐師曾對文體的解說,大致上圍繞著文體的名稱、源流、性質、體制、辨異等幾方面進行,把文體的歷史發展、前后變化、性質特點解說得相當清楚、詳盡。如評近體律詩云:“若論其難易,則對句易工,結句難工,發句尤難工,七言視五言為難,五言不可加、七言不可減為尤難。”堪稱透辟之論。關于《文體明辯序說》逞博炫奇、分類不科學的缺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忽分忽合、忽彼忽此,或標類于題前,或標類于題下,千條萬緒,無復體例可求……”該書現有羅根澤校點本、刊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著選輯》中。
上一篇:《敦煌歌辭總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新愛洛綺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