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中國古詩在日本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不斷進行文化交流。大約在公元三世紀,中國古代典籍傳到了日本。隨之日本知識階層努力學習中國文學,并用漢文寫詩作文,而孕育出了漢文學。據《日本書紀》所載,顯宗天皇元年(485)三月三日,皇宮內仿效東晉雅事舉行“曲水宴”,眾人縱情詩酒,暢敘幽情,這可視為日本漢詩的濫觴。
自飛鳥時代(593—709)以降,日本政府多次派出遣隋、遣唐僧俗,到中國來學習,并且因承唐制,以詩賦取士,促進了漢文學的發展。從奈良(710—793)至平安(794—1191)時代,漢文學日漸繁榮,以至鼎盛,今存《懷風藻》(751)和所謂“敕撰三集”(即《凌云集》、《文華秀麗集》與《經國集》,公元九世紀初成書)中,輯有百馀年間大量的名家名作。日本詩人對待中國古詩,采取視同己出,不隔不斥的態度。例如,在《游吉野川》(載漢詩集《懷風藻》)中,藤原宇合將游覽者與中國詩人屈原、阮籍、陶潛等化為一身,并將吉野山與江南山水融為一體;《詩境記》(載《朝野群載》)作者大江匡房,也把中國詩史當作本國之事加以描述。這時,詩賦是縉紳之冠冕,交往、飲宴常常需要即興賦詩,因此研究與制作密切相關,留心文藻以為實用。一些詩論、文論著作,如《作文大體》、《文鏡秘府論》、《修辭通》等,多半是辨四聲、識韻轍、談佳作、講技法,而很少涉及思想內容。在嵯峨、淳和兩朝,宮廷文苑人才濟濟,空海、嵯峨天皇、菅原道真等人,均有詩名傳世。平安時代崇尚元白,尤崇白居易,以致“一代之詩盡學白樂天,李、杜、王、孟諸家之詩束之高閣”(廣瀨淡窗)。當時,皇家不僅珍藏白氏文集,而且大力提倡白詩,白詩因而廣泛流播于東瀛。其實平安習唐,初盛晚大家皆有之,不過其詩名多少為白氏所掩。白詩的傳入,開了詩歌接近民間社會生活的新紀元,而《長恨歌》還影響到了物語文學的創作。
日本本土原有口耳相傳的詩歌,名為“和歌”。后來,日本人創造了以漢字偏旁標音的假名文字,為和歌創作提供了書寫媒介,而奈良末葉編成的《萬葉集》便是一部最古的和歌總集。從輯詩來看,和歌的定型化過程以及詩中所詠之事、所明之旨,也無不借鑒中國詩歌。
在漫長的幕府政治時期(1192—1867),中詩依然影響著和漢文學創作,而且在創作和理論方面的影響均日益深化。鐮倉至室町時代(1192—1573),禪林文事盛極一時,在京都附近的寺院里形成了“五山文學”。僧侶是其創作主體,從虎關師煉、雪村友梅,到義堂周信、絕海中津,再到一休宗純、春澤永恩,歷時近三百年,涌現詩人百馀家。他們宗唐習宋,尊佛崇儒,其詩風多樣,詩旨各異,把日本的漢詩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江戶時代(1603—1867)的漢詩創作,前期仍承五山文學馀緒,后期則名家輩出,派別林立,出現了空前繁盛的局面。藤原惺窩初為五山僧人,后來還俗,專攻儒學,主張“道外無文,文外無道”。盡管其詩多仿《唐賢三體詩家法》(周弼編),重說教而輕抒情,但他學識淵博,弟子盈門,實為一代宗師。其門生石川丈山,人稱“日東李杜”,頗得后人贊賞。他寫富士山,“雪如紈素煙如柄,白扇倒懸東海天”,比喻精巧,傳為名句。后來詩派漸多,各擅勝場:有的主張詩言情(古學派伊藤仁齋),有的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如古文辭派荻生徂徠),有的“前學香山后劍南”(江湖詩社盟主市川寬齋),有的追求高逸蘊藉的詩風(如朱子學派菅茶山),有的廣采博收。崇尚“性靈”(如折衷學派廣瀨淡窗)。這時的詩歌鑒賞與分析,也模仿中國的詩話著作,諸如《淇園詩話》、《葛原詩話》、《淡窗詩話》等等,不一而足。在和歌創作方面,依然可以看到中詩的影響。“俳圣”松尾芭蕉是和歌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人物,由于他學習李、杜、蘇、黃等人的詩,才使俳諧離俗而雅,風格為之一變。此外,江戶時代中詩和刻本種類繁多,它們保存著原書原貌,對于古籍整理具有重要意義。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盛行“脫亞入歐”論,于是西學勃興,中學衰落。不過由于教育的普及,學術的進步,以及文學觀念的更新,日本的中詩研究不僅沒有停頓下來,而且規模愈來愈大,探索愈來愈深,方法愈來愈科學。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學者們不再重復“言志”、“美刺”、“經國之大業”一類的老話,也不再一味著眼于鑒賞與制作,而是力求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這時,從發展角度審視文學現象,以實證主義考察詩人或版本,以現代文藝觀研討作品蘊含或技巧等等,已經屢見不鮮。二、現在日本大學多半開設中國文學課程,編輯中國文學研究刊物,乃至結成研究會社(如中國詩文研究會、《詩經》研究會),新人濟濟,新作累累,迄今已見百家爭鳴、新老砥勵的盛況。而中國古詩研究是文學研究中會聚人才最多的部門。三、近百年來有關中詩的出版物之多,為前所未有。它們包括研究專著、中詩譯著、以及大量的工具書(如目錄、辭典、索引)。研究重點是《詩經》、《楚辭》、陶淵明、唐代諸大家、蘇東坡、黃庭堅、高啟、袁宏道、黃遵憲等。四、與之相應,本世紀也涌現了許多著名的中詩研究家,如研究《詩經》的諸橋轍次、白川靜,研究《楚辭》的目加田誠、藤野巖友,研究陶潛的鈴木虎雄、岡村繁,研究盛唐著名詩人的大野實之助、吉川幸次郎、黑川洋一、入谷仙介、松浦友久,研究宋詩的小川環樹、前野直彬,研究元明清詩史和個別詩人(如高啟、袁宏道)的吉川幸次郎、入矢義高等等。總之,在近現代日本的中詩研究一面繼承傳統,一面吸納新學術,培植新特色,而且在中西學術交流中起著橋梁作用。
上一篇:詩詞研究·中國古詩在俄蘇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主文譎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