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風流派·神韻派
清康熙、雍正年間的詩歌流派。王士禛為其領袖,他的“神韻說”為其論詩主張,故名。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說:“‘神韻’二字,予向論詩,首為學人拈出。”王掞說他論詩“獨標神韻”(《刑部尚書王公神道碑銘》);《清史稿》也說王士禛“獨以神韻為宗”。據(jù)清人翁方綱說,王士禛提倡“神韻說,目的在“于李、何一輩冒襲偽體之后,欲以清淡矯之,此亦勢不得不然”。神韻說的產(chǎn)生有其歷史淵源,“神韻”一詞最早見于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竹》詩中均涉及此詞。王士禛在前人基礎上,賦予“神韻”二字以新的更深刻的內(nèi)涵,與前人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王士禛把神韻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根本要求提出,因此他的“神韻說”與南朝梁鐘嶸的“滋味說”、唐司空圖的“韻味說”、宋嚴羽的“興趣說”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王士禛論詩強調(diào)“興會神到”,追求“得意忘言”和鏡花水月、不著形跡的意境,認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為詩之最高境界,對嚴羽“以禪喻詩”和借禪喻詩深表贊許,進一步提倡詩要入禪,達到“色相俱空”的境界。他早年編過《神韻集》,有意識地提倡神韻說,后又選《唐賢三味集》,排斥李、杜,專選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中“沖和淡遠”之作。神韻說對糾正當時專學盛唐的膚廓、晚唐的縟麗和宋人以議論為詩、以學問為詩的傾向有積極作用,因此風靡一時,影響很大,在清前期統(tǒng)治幾達百年,追隨者不乏其人。從根本上說,此派以遠離現(xiàn)實為旨歸,他們沒有注意社會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故而他們的作品多表現(xiàn)個人的閑情逸志,追求沖淡、超逸和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描寫自然景物很工致,富有詩情畫意,但卻較少涉及社會生活中的重大題材,有脫離現(xiàn)實的明顯缺陷。該派詩論及其作品曾遭到當時和后人較多的批評與譏議,甚至同樣標榜神韻的翁方綱也批評王士禛“猶未免滯跡”(《復初齋文集·坳堂詩集序》),他認為“神韻者,徹上徹下,無所不該”,王士禛卻僅以空寂言神韻,“徒自敝而已矣”(《神韻論》)。這個評語較為公允。參見“神韻”。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石室談詩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秋瑾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