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與蕭條》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戈特弗里德·哈伯勒的代表作之一。他曾擔任蓋倫·斯通講座國際貿易教授和美國經濟協會會長等公職。本書原是英文版,初版發表于1937年,由國際聯盟印行,第一次問世后,曾在西方經濟理論界引起了關于經濟周期問題的熱烈討論,并由國際聯盟四次重印;1957年,本書首次由私人出版商印行。中譯本是由商務印書館于1963年根據1958年新版本翻譯出版,全書542頁。本書是西方有關經濟周期理論的集大成之作。書中研究了各種不同的經濟周期理論,找出了他們的共同之處,然后對于經濟周期的發生與發展作出了綜合表述,并為避免經濟危機理論提供理論依據。全書共分3篇,共計13章,另外還有兩個附錄。其中第1篇,經濟周期理論的有系統的分析,包括8章:前言;純貨幣理論;投資過度論;危機與蕭條的原因——成本變動、橫的失調與負債過度;消費不足論;“心理理論”;農業與經濟周期——收獲論;關于新近發展的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第2篇,關于經濟周期性質和原因的綜合說明,包括4章:經濟周期的意義與測定;擴張過程與收縮過程;兩種轉折點——危機與復蘇;經濟周期的國際方面。第3篇,影響經濟穩定的貨幣因素與實際因素——對現代經濟理論某些傾向的評論,只包括1章:影響經濟穩定的貨幣因素與實際因素。兩個附錄分別是“略談經濟周期理論的當前發展形態”和“再談庇古論點”。
上一篇:《精神分析的危機》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經濟類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