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一篇結構完整的寓言故事,文章塑造了一個得道隱士的漁父形象,借他之口批評了孔子關于禮樂人倫思想的狹隘,提出崇尚自然、保持本真的主張。莊子認為,只有“謹修而身,慎守其真”,把身外之物歸還社會,才可能免除禍害。在此節選部分文字來闡述莊子的這一思想。
一
孔子游乎緇(zī)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①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②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
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
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③人倫。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問曰:“有土之君與?”
子貢曰:“非也。”
“侯王之佐與?”
子貢曰:“非也。”
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④。嗚呼!遠哉,其分于道也。”
【注釋】
①緇帷:虛構地名。緇,黑色。杏壇:孔子講學的高臺。②交白:全部,都。揄袂:揮動衣袖。持頤:托著下巴。③選:序。④真:自然本性。
【譯文】
孔子到一個叫緇帷的樹林里游玩,坐在杏壇上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彈琴吟唱。曲子還沒彈到一半,有一個漁父從船上下來,胡須眉毛全白了,披著頭發,揮著衣袖,沿著河岸上來,到了陸地就停下了腳步,左手抱著膝蓋,右手托著下巴,聽孔子彈唱曲子。曲子結束后,漁父招子貢、子路過去,子貢二人回答了漁父的問話。
漁父指著孔子說:“他是做什么的?”
子路回答說:“他是魯國的君子。”
漁父問其姓氏。子路回答:“他姓孔。”
漁父說:“這位姓孔的做什么事情呢?”
子路沒有回答。子貢回答說:“孔氏這人,思想上信奉忠信,行為上推行仁義,修治禮樂規范,確定人倫關系。對上效忠國君,對下實行教化,準備采取這樣的辦法造福于天下。這就是姓孔的所做的事情。”
漁父又問:“姓孔的是擁有國土的君主嗎?”
子貢回答:“不是。”
漁父聽后笑著轉過身去,邊走邊說:“說他是仁嗎?也算是仁了,不過只怕他終究逃不過自身的災禍了。他內心愁苦,身體勞累,只怕會危害他自己的自然本性了。唉!他離大道實在太遠了!”
二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與?”乃下求之,至于澤畔,方將杖拏(ná)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而立。①孔子反走②,再拜而進。
客曰:“子將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于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③”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
【注釋】
①杖拏:持篙。引:撐。鄉:通“向”。②反走:后退幾步。③曩者:剛才。緒言:不盡之言,指話沒有說完。下風:風的下方,表示謙卑。咳唾:言語。
【譯文】
子貢回來,把漁父的話向孔子說了。孔子趕緊放下琴,站起身來說:“這不是位圣人嗎?”于是走下杏壇去尋找漁父,來到河岸邊,漁父正拿起船槳撐船而去,他回頭看到孔子,就轉過身來面對孔子看著。孔子連連后退,一再行禮后,才走上前去。
漁父問:“你找我有什么事?”
孔子說:“先生剛才說話,沒有說完就走了,我實在愚鈍,不明白其中意思,便私下在此等候先生,希望有幸聽到先生的高論,以便最終幫助到我。”
漁父說:“咦,你好學竟然到了這種地步!”
三
孔子愀然①曰:“請問何謂真?”
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于人理②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③矣;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于俗,故不足。④惜哉,子之蚤湛于人偽而晚聞大道也!⑤”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⑥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
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⑦至于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⑧
【注釋】
①愀然:形容神色變得嚴肅或不愉快。②人理:人倫。③跡:形跡,指方法。④恤于人:為人事擔憂。恤,憂。祿祿:同“碌碌”,平凡,無所作為。⑤蚤:通“早”。湛:沉溺。⑥幸:寵幸。⑦往:能夠迷途知返的人。與:交往。⑧刺船:撐船。延:緩行。緣:順著。
【譯文】
孔子悲傷惶恐地說:“請問什么叫作真?”
漁父回答:“所謂真,就是精誠到了極點。不精不誠,就感動不了人。所以,勉強啼哭的人,雖然悲啼,卻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嚴厲,卻沒有威嚴;勉強親熱的人,雖然笑容滿面,卻不和善。真正的悲痛,即使沒有哭聲,也能讓人哀慟;真正的憤怒,即使沒有發作也令人畏懼;真正的親熱,即使沒有笑容也讓人覺得親切。真性存在于內心,神情就會表露于外,這就是看重真性情的原因。把真的道理運用于人倫關系上,侍奉雙親就會慈善孝順,輔助國君就會忠貞不貳,飲酒時就會舒心樂意,處理喪事時就會悲哀。對國君的忠貞以建立功業為主,飲酒時以歡樂為主,居喪時以悲哀為主,侍奉雙親時以適意為主。功業的圓滿建立不必拘于一定軌跡;侍奉雙親旨在使他們適意,不必講究用什么方法;飲酒在于快樂,不必挑選什么器具;居喪在于致以哀傷,不必在意使用什么禮節。禮節,是世俗之人制訂出來的,真性是稟受于自然的,是出于自然而不可改變的。因此,圣人效法于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約束。愚昧之人卻與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體恤人,不懂得珍惜真性情,庸庸碌碌地跟隨世俗而變化,所以總是感到不滿足。可惜啊,你早就沉溺于世俗的虛偽之中了,聽聞大道太晚了。”
孔子又拜了拜,起身說道:“如今我有幸遇見先生,簡直就是天賜良機。先生不以此為羞恥,并把我當成門徒,親自教導我。我冒昧地問一下,先生在何處居住,請求您讓我跟隨您受業而最終學到大道。”
漁父說:“我聽說,可以與迷途知返之人交往,直到其領悟到玄妙的大道。不能迷途知返之人,是不會懂得大道的,慎勿與他結交,這樣自己才能免遭禍殃。你好自為之吧,我要離開你了,我要離開你了!”于是,撐船而去,慢慢地順著蘆葦叢劃向遠方。
【智慧全解】
以誠待人,用心做事
莊子在這里借漁夫之口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所謂真,就是精誠到了極點。不精不誠,就感動不了人。
真誠待人,自古以來就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基本原則。我們要想獲得他人的認可,或實現自己的價值,就需要精誠。做事貴真,待人以誠,是對人、對事、對工作的一種認定,是做人的首要條件。
常言道:待人要真真誠誠;做事要踏踏實實;為官要清清白白。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究竟怎樣才能以誠待人,用心做事呢?
俗話說:“做事先做人。”這句話無疑是對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心態。與人交往首先要用心去換心,以真誠去締造真誠,以友誼去締造友誼,換回來的才是別人對你的真誠。要想以誠待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堂堂正正做人是為人的最基本準則,是一切道德之首,是人格品德的核心所在。它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在事業追求中,視集體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這種前提下來談待人,應該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處世,不與他人攀比。
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是做事的基礎和前提。無論何時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的標準去規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為他人的楷模。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有資格去倡導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到以誠待人,嚴于律己。以誠待人,貴在真誠無私,貴在互相關心。用心做事,貴在踏踏實實,貴在勤勤懇懇。
以誠待人,像是為自己植一棵樹,給世界一片綠蔭,給人心一片清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鳥兒鳴唱枝頭,笑語飄蕩在你的每一天。
【閱讀延伸】
劉秀以誠得天下
西漢末年,當漢光武帝劉秀展開地圖,總結其統一天下的戰績時,他不禁茫然,便對幕僚鄧禹說:“天下如此遼闊,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小郡,要到哪年哪月,才能使全國安定下來?我真是沒有把握呀!”
鄧禹回答說:“的確,現今天下群雄并起,戰亂不息,前景難測。但是萬眾都盼望著明君的出現。自古以來,興亡都在于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土地的多少。只要您不灰心喪氣,一心一意積王者之德,最終天下一定會歸于統一的。”
劉秀采納了鄧禹的建議。半個月后,他率領將士擊敗了被稱作“銅馬”的農民軍。對那些愿意歸降的將士,非但不治罪,反而維持原職讓他們參加漢軍,繼續作戰。對歸降的將領們還一一封侯,并下了一道命令:“投降軍隊不予整編,維持原編制,各降軍將領仍復原職,帶領原部下參戰,本部不做干涉。”劉秀這樣對降軍恩寵有加,致使他們都不敢相信,心中不免充滿疑惑及不安。但劉秀為了觀察其實際反應,經常一個人單騎巡視各營地。眾將士見劉秀如此誠懇,便產生了景仰之心,都異口同聲地說:“劉秀能推赤心置入腹中,誠懇待人,不懷疑我們,真乃是一位度量宏大的寬仁長者!以前我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懷疑他居心叵測,回想起來實感慚愧。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上刀山、下火海我們在所不辭!”
從此,這些降將跟隨劉秀南征北戰,披荊斬棘,赴湯蹈火,為最終平定天下,建立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管與人交往還是做事,都要有精誠的態度,全力以赴,誠懇堅持,這樣我們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我們的人生才能達到不一樣的高度。
上一篇:《莊子·德充符》原文釋義
下一篇:《莊子·田子方》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