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場》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蕭紅(1911~1942)著,1935年上海容光書店出版。自費印行,列為魯迅主編的《奴隸叢書》之三。魯迅作序。自費系“非法”印行,但卻產生了不尋常的影響。魯迅評價此書:“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都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作品描寫哈爾濱附近一個村莊的農民在東北淪陷前后的苦難和斗爭。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寫農民在封建地主的殘酷壓榨下極度貧困、混混沌沌的生活:“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農民反抗地主加租的自發性斗爭慘遭鎮壓,封建的愚昧,饑餓和疾病隨時奪去人們的生命。后半部寫日寇的燒殺奸掠,使備受摧殘的農民從悲憤中覺醒,村民們對著槍口盟誓,又一起哭向蒼天,走上了誓死反抗的道路。作品一發表使上海灘的讀者感到新奇和震動,報刊競相評價,譽為中國文學“難得的收獲”。蕭紅以細膩的筆觸所勾畫出的逼真而充滿泥土氣息的東北農村生活的畫面系最早反映東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名作之一,堪稱蕭軍的《八月的鄉村》的姐妹篇。《生死場》曾被譯為日文,英文,被美國漢學家稱為“歷久常新的內容及文采”。蕭紅被譽為“民國時代的文壇巨匠”。《生死場》曾被收入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蕭紅選集》中。
上一篇:《生存空虛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白雨齋詞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