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東漢末年詩人。他先依荊州劉表,不受重用;后歸降曹操,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官至侍中。 王粲擅長詩賦,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劉勰說:“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才略》)王粲詩今僅存23首,其中四言4首,多抒發其悲愁憂苦之情;五言19首,內《七哀詩》3首、《從軍詩》5首,代表了王粲詩的最高成就。《七哀詩》第一首真實地寫出了關中地區遭受戰禍的慘狀。此詩先于曹操《蒿里行》,是最早反映東漢末戰亂的詩篇。詩中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從軍行》則表現了作者建功立業的理想。《登樓賦》是作者在荊州時登麥城所作,寫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并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在抒情小賦的發展中,這篇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王粲詩文集,久佚。明張溥輯《王侍中集》1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近人丁福保輯《王仲宣集》3卷,收入《漢魏六朝名家集》。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俞紹初校點《王粲集》,即以丁本為底本,并附俞紹初撰《年譜》。
上一篇:《王司空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