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三國魏嵇康撰,嵇康(224~263),字叔夜,譙郡 (今安徽宿縣西南)人。他和阮籍并稱,同為“竹林七賢”之一;政治上被認為屬于曹魏集團,在哲學上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針對司馬氏“以孝治天下”的虛偽名教,尖銳地提出“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史教而任自然”之說,又曾當面奚落過司馬昭的黨羽鍾會,終于遭受鍾會陷害,為司馬昭所殺。嵇康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音樂家,他的詩長于四言,如《幽憤詩》和《送秀才入軍》,感情充沛,風格清峻,筆力剛勁是其特點。其散文的成就更高,《與山巨源絕交書》觀點鮮明,措辭激切,論證嚴密,富于諷刺意味,歷來被視為代表作,《難自然好學論》、《聲無哀樂論》也很有名。嵇康還擅長音樂,以彈奏《廣陵散》著名。據《隋書·經籍志》所載,嵇康原有集15卷,至宋代僅存10卷,現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年間黃省曾輯刻的《嵇中散集》10卷,《四部叢刊》影印的便是此本。以后刻本很多,如明薛應旂1卷本,張燮《七十二家集》6卷本,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1卷本等。魯迅輯校的《嵇康集》10卷本,以明吳寬叢書堂鈔本為底本,用黃省曾等刻本以及類書古注等加以校勘,1956年由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是嵇集最好的版本。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戴明揚的《嵇康集校注》,此書著重于正文字,理舊說,是一部研究嵇康生平和作品較為完備的專集。
上一篇:《山谷論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希臘波斯戰爭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