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積期化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張資平(1893~1959)著。長篇小說。1922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題目用了一個地質學的名詞,據作者解釋:“人類死后,他們的遺骸便是沖積期的化石”。以此寄寓對往事的回憶,對故人的緬懷。作品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是作者留學日本時的作品,帶自傳體性質,反映他的求學和戀愛生活。主人公韋鶴鳴自幼喪母,父親遠在暹羅,寄人籬下。父親頗有教育才能,歸國后克盡教子之責。后來他留學日本,熱戀酒樓下女如嫣。父親得信深憂這樁婚姻,去函促他回鄉另外擇偶。為了逃避舊式婚姻,連父親的喪事也沒有回家料理。父親死后,他自覺靈魂空虛,悄然住進山中寺院。書中卷首題詞標明是獻給作者亡父的,可見作品是作者一段痛苦的人生經歷。小說對辛亥革命前后教育界,政治界和家庭制度的弊端有所針砭,對貧苦學生的求學生活深表同情,帶有一定的民主傾向,他的這類戀愛小說在一定種度上反映了“五四”時期青年婚姻自主、個性解放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作品文筆流利,但結構松散而多枝蔓,對同人作品多所袒護的成仿吾也承認,這部小說寫法上“有大毛病,首尾的顧應,因為中間的被敘過長,力量不足,并且尾部的悲哀情調,勉強得很。作者的議論也過多,內容也散漫得很”(成仿吾《致郭沫若》)。
上一篇:《冥音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劉大白詩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