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摔跤
我國一項具有幾千年歷史的體育運動項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jīng)]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秦漢時期流傳一種傳說: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前,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發(fā)生戰(zhàn)爭,史稱“涿鹿(現(xiàn)河北涿縣)之戰(zhàn)”,蚩尤部落頭上戴著角,“以角抵人”,銳不可當。后來當?shù)厝肆鱾饕环N頭戴牛角、互相抵斗的游戲,叫“蚩尤戲”(《述異記》)。所以歷史上把類似摔跤的格斗形式稱“角力”、“角抵”、“角觝”,以后又有“相撲”、“手縛”、“捽胡”、“拍張”等等。“角力”從出現(xiàn)起就與戰(zhàn)爭和軍事分不開。西周時期成為軍中必習之藝。《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春秋戰(zhàn)國時代,角力有較大發(fā)展,成為練武與娛樂相結(jié)合的項目。1955年在陜西長安縣客省莊墓葬出土的一件戰(zhàn)國透雕摔跤銅牌,為人們展示了當時民間的角力情景。銅牌上兩名大漢赤裸上身,穿著長褲,弓身相抱,各伸一手摟對方的腰,一手扳對方的腿。背影是在樹林中,身后各有一匹馬。這類似北方流行的角力方式,表明摔跤已是當時較為普及的民間體育活動,這是我國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古代摔跤現(xiàn)象。
秦代 相撲漆畫
秦朝時的角力活動開展較為廣泛,各民族間的交往使得不同風格的角力方式得到了交流與融匯。此時期的“角力”改稱為“角抵”,成為一種供宮廷欣賞的表演,稱之為“角抵戲”,當時秦二世胡亥特別愛看角抵,經(jīng)常在甘泉宮觀看“角抵戲”,而且看戲時特別專心,誰也別想打擾他。《史記·李斯列傳》謂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優(yōu)俳之觀”。到了西漢時期,角抵戲的內(nèi)容不斷增加,發(fā)展成融角力、雜技、歌舞、魔術(shù)等各種娛樂形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表演。角力一項仍是頗受喜愛的一種表演,特別是漢哀帝對角力表演情有獨鐘(《漢書·哀帝紀》)。秦漢時代角力風格多樣,后世的摔跤、相撲等都能在此時找到雛形。197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鳳凰山秦墓中木篦上的漆畫《摔跤圖》中的摔跤方式是無固定抱法,可采用擊、打、摔、拿等動作手法,吉林集安洞溝出土的東漢時期的高句麗角力圖則別具風格。圖是在墓內(nèi)主室右壁上:兩名赤裸僅著短褲的角力者在大樹下交首相搏,右側(cè)一白發(fā)長髯老翁倚杖觀看。雖然此圖上人物穿著與鳳凰山角力者基本一致,但所采用的是固定的摟抱方式,雙方均用雙手摟對方的腰,與后世的相撲的抱法完全一樣。不同的角力方式不僅僅局限于民族間的交往,還有許多不同國家、不同流派也相互交流。晉武帝司馬炎時,從西域來了一位精于摔跤的胡人,所向披靡,晉武帝廣招勇士,最后招到勇力無比的庾東,與胡人激烈搏斗,將其摔死(《晉書·庾闡傳》)。由于摔跤開展廣泛,成為酒宴慶典、招待賓朋時的一項不可缺少的表演內(nèi)容,南北朝時宮廷衛(wèi)隊中就出現(xiàn)了接受專門訓練的“角抵隊”。(《隋書·禮儀志七》)隋朝建國后,角抵大戲繼續(xù)受到人們的喜愛。隋煬帝在位時(605~617)進而組織舉辦全國性角抵會演,雖有奢侈糜費,并以此向鄰國使者宣揚聲威,但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隋代角抵戲的普及與發(fā)展。
角抵(東漢畫像石)
東漢 角抵(漢唐壁畫)
唐代以后,角抵從角抵大戲(百戲)中逐步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體育項目。唐代角抵的獨立發(fā)展,是唐代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的一個折射。唐代角抵,又稱角力、相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又稱之為手搏。唐代有專門從事角抵的專業(yè)隊伍,有專供表演的“相撲朋”組織。晚唐的角抵高手蒙萬贏就是在唐懿宗咸通年間(860~873)選入相撲朋的,他在僖宗、昭宗二朝,累累供奉,受賜豐厚,是享有“萬贏”稱號的專業(yè)角抵名家。唐代的軍隊中也有角抵練兵,用來培養(yǎng)士兵的力量與勇氣,許多士兵退伍后專門以角抵謀生。角抵在唐代仍作為宮廷宴饗時的助興內(nèi)容之一,在民間也廣泛開展。據(jù)唐人張文規(guī)《吳興雜錄》記載:“七月中元節(jié),俗好角力相撲。”浙中人李青洲,揚州人王愚子、謝建,江南人姚結(jié)耳等,都是十國時期江南地區(qū)的角抵名手(《角力記·考古》轉(zhuǎn)引)。宋代人高承著有《事物紀原》上說:“角抵,今相撲也。”耐得翁《都城紀勝》說:“相撲、爭交,謂之角抵之戲。”說明唐代的角抵到了宋代稱為相撲。相撲在宋代是一種娛樂活動,受到統(tǒng)治階級和人民的喜愛,它在朝廷宴會上可以表演;在城市瓦子中也可以表演。宋代的相撲與唐角抵相同,也是赤著上身扭摔,包括女子相撲也是赤著上身。《司馬光文集·卷二十一·論上元令婦女相撲狀》中說:“今月十八日,圣駕御宣德門,召諸色藝人,令各進技藝,賜與銀絹,內(nèi)有婦人相撲,亦被賞赍……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令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于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宋時相撲比賽不分重量等級,因此,身體高大就會大占便宜,當時有名的藝人在其藝名中就可看出其身體狀況,如:撞倒山、宋金剛、倒提山、韓銅柱、武當山等等。當然只有體態(tài)龐大是不夠用的,還要有許多方法和技巧,使用技巧取勝之人在其藝名中也可見端倪:周急快,王急快、董急快等等。所以當時相撲大致有體重型和敏捷型兩種。當時比賽已有正式的規(guī)則,叫“社條”,其重要原則是雙方公平比賽,不準施行不正當手段。在比賽中執(zhí)行規(guī)則的裁判叫部署。部署在比賽前要向雙方申明比賽規(guī)則。由于宋代社會喜愛相撲比賽,因此產(chǎn)生大批專業(yè)相撲藝人,一種是官方的,叫“內(nèi)等子”,除了擔任宴會表演外,還負責皇帝的警衛(wèi)。民間的相撲藝人有自己的組織叫“角觝社”,多在瓦子勾欄中表演,藝人世代相傳,以此為生。宋代有相撲專著問世,其中署名調(diào)露子的《角力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摔跤史書。
清 萬樹園摔跤圖
角觝百戲圖(后漢)
布達拉宮摔跤壁畫
元代的摔跤與宋代的相撲在形式和方法上,已有許多不同,因為摔跤具有練武性質(zhì),所以是著裝的。元代職業(yè)摔跤者稱為“角觝者”;管理摔跤手的機構(gòu)是“勇校署”。當時是從民族壓迫政策出發(fā),朝廷下令禁止其他民族開展這項活動。明昌四年三月,制定民習角觝、槍棒罪。(《金史·卷十·章宗本紀二》)“……習角觝之戲,學攻刺之術(shù)者,師弟子并杖七十七。”(《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志四》)把摔跤和槍棒作為練武活動加以禁止,影響了摔跤廣泛深入發(fā)展。明代沿用唐宋舊稱,以摔跤為角抵,是作為娛樂活動中的一個項目。到了清朝,摔跤又重新興起,但其形式已非宋代的相撲,而是元代的摔跤,即現(xiàn)在的著跤衣的民族式摔跤。清王室統(tǒng)治全國后,重視摔跤活動,摔跤技藝大大超過了把摔跤當作是“男子三項競技”的蒙古族。摔跤的滿語叫布庫,也叫撩腳、撩跤或摜跤。著短袖跤衣,摔倒在地即分輸贏。布達拉宮摔跤壁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西部地區(qū)的摔跤情況。清代開始也有那種赤裸上身的相撲,可能是宋代相撲的遺留,由于得不到社會的提倡,在清代盛行的北方式摔跤逐漸失傳了。
相撲畫(山西晉城宋墓壁畫)
相撲圖(清)
上一篇:抵御外侮·抗擊沙俄入侵的戰(zhàn)爭
下一篇:抵御外侮·收復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