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謂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力曰:“壽夭、窮達(dá)、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十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于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無爵于吳,田恒專有齊國。夷、齊餓死首陽,季氏富于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壽彼而夭此,窮圣而達(dá)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邪?”力曰:“若如若言,我固無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則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謂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壽自夭,自窮自達(dá),自貴自賤,自富自貧,朕豈能識之哉?朕豈能識之哉?”
北宮子謂西門子曰:“朕與子并世也,而人子達(dá);并族也,而人子敬;并貌也,而人子愛;并言也,而人子庸;并行也,而人子誠;并仕也,而人子貴;并農(nóng)也,而人子富;并商也,而人子利。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居則蓬室,出則徒行。子衣則文錦,食則粱肉,居則連,出則結(jié)駟。在家熙然有棄朕之心,在朝諤然有敖朕之色。請謁不及相,遨游不同行,固有年矣。子自以德過朕邪?”西門子曰:“予無以知其實。汝造事而窮,予造事而達(dá),此厚薄之驗歟?而皆謂與予并,汝之顏厚矣。”北宮子無以應(yīng),自失而歸。中途遇東郭先生。先生曰:“汝奚往而反,偊偊而步,有深愧之色邪?”北宮子言其狀。東郭先生曰:“吾將舍汝之愧,與汝更之西門氏而問之。”曰:“汝奚辱北宮子之深乎?固且〔51〕言之。”西門子曰:“北宮子言世族、年貌、言行與予并,而賤貴、貧富與予異。予語之曰: 予無以知其實。汝造事而窮,予造事而達(dá),北〔52〕將〔53〕厚薄之驗歟?而皆謂與予并,汝之顏厚矣。”東郭先生曰:“汝之言厚薄不過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異于是矣。夫北宮子厚于德,薄于命;汝厚于命,薄于德。汝之達(dá),非智得也;北宮子之窮,非愚失也。皆天也,非人也。而汝以命厚自矜〔54〕,北宮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識夫固然〔55〕之理矣。”西門子曰:“先生止矣!予不敢復(fù)言。”
北宮子既歸,衣其裋褐,有狐貉〔56〕之溫;進(jìn)〔57〕其茙菽〔58〕,有稻粱之味;庇〔59〕其蓬室,若廣廈之蔭;乘其篳輅〔60〕,若文〔61〕軒之飾。終身逌然〔62〕,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東郭先生聞之曰:“北宮子之寐〔63〕久矣,一言而能寤〔64〕,易悟〔65〕也哉!”
管夷吾〔66〕、鮑叔牙〔67〕二人相友甚〔68〕戚,同處于齊。管夷吾事公子糾〔69〕,鮑叔牙事公子小白〔70〕。齊公族〔71〕多寵,嫡庶并行〔72〕。國人懼亂。管仲與召忽〔73〕奉公子糾奔魯,鮑叔奉公子小白奔莒〔74〕。既而公孫無知作亂〔75〕,齊無君,二公子〔76〕爭入。管夷吾與小白戰(zhàn)于莒,道〔77〕射中小白帶鉤〔78〕。小白既立〔79〕,脅〔80〕魯殺子糾,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鮑叔牙謂桓公曰:“管夷吾能〔81〕,可以治國。”桓公曰:“我仇〔82〕也,愿殺之。”鮑叔牙曰:“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人君。如欲霸王〔83〕,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84〕之!”遂召管仲。魯歸之齊,鮑叔牙郊迎,釋其囚〔85〕。桓公禮之,而位于高、國〔86〕之上,鮑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國政,號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嘗〔87〕嘆曰:“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88〕,分財多自與〔89〕;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90〕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91〕,知我不遭時〔92〕也。吾嘗三戰(zhàn)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實無善交,實無用能也。實無善交實無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鮑叔非能舉賢,不得不舉;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及管夷吾有病,小白問之,曰:“仲父之病病〔93〕矣,可不諱〔94〕。云〔95〕至于大病〔96〕,則寡人惡〔97〕乎屬〔98〕國而可?”夷吾曰:“公誰欲歟〔99〕?”小白曰:“鮑叔牙可。”曰:“不可。其為人也,潔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100〕者不比〔101〕之人〔102〕,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理國,上且鉤〔103〕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將弗久矣。”小白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104〕,則隰朋〔105〕可。其為人也,上忘〔106〕而下不叛〔107〕,愧其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謂之圣人,以財分人謂之賢人。以賢臨〔108〕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109〕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國〔110〕有不聞也,其于家〔111〕有不見也。勿已,則隰朋可。”然則管夷吾非薄鮑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終;薄之于終,或厚之于始〔112〕。厚薄之去來,弗由我也。
鄧析〔113〕操兩可〔114〕之說,設(shè)無窮之辭〔115〕,當(dāng)子產(chǎn)〔116〕執(zhí)政,作《竹刑》。鄭國用之,數(shù)〔117〕難〔118〕子產(chǎn)之治。子產(chǎn)屈〔119〕之。子產(chǎn)執(zhí)而戮〔120〕之,俄而誅之。然則子產(chǎn)非能用《竹刑》,不得不用;鄧析非能屈子產(chǎn),不得不屈;子產(chǎn)非能誅鄧析,不得不誅也。
可以生而生,天福〔121〕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122〕,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123〕非我,皆命也,智之所無奈何。故曰,窈然無際〔124〕,天道〔125〕自會〔126〕;漠然〔127〕無分〔128〕,天道自運。天地不能犯〔129〕,圣智不能干〔130〕,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131〕,平之寧之〔132〕,將之迎之〔133〕。
楊朱〔134〕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病,七日大漸〔135〕。其子環(huán)而泣之,請醫(yī)。季梁謂楊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為我歌以曉〔136〕之?”楊朱歌曰:“天其弗識〔137〕,人胡能覺?匪〔138〕祐自天,弗孽〔139〕由人。我乎汝乎!其〔140〕弗知乎!醫(yī)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曉,終〔141〕謁三醫(yī)。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診其所疾。矯氏謂季梁曰:“汝寒溫不節(jié),虛實失度〔142〕,病由饑飽色欲,精慮煩散,非天非鬼。雖漸,可攻〔143〕也。”季梁曰:“眾醫(yī)〔144〕也。亟〔145〕屏〔146〕之!”俞氏曰:“女〔147〕始則胎氣不足,乳湩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弗可已也。”季梁曰:“良醫(yī)也。且食〔148〕之!”盧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稟生〔149〕受形〔150〕,既有制之者〔151〕矣,亦有知之者〔152〕矣,藥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醫(yī)也。重貺〔153〕遣之!”俄而季梁之疾自瘳〔154〕。
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生亦非賤之所能夭,身亦非輕之所能薄。故貴之或不生,賤之或不死;愛之或不厚,輕之或不薄。此似反也,非反也;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或貴之而生,或賤之而死;或愛之而厚,或輕之而薄。此似順也,非順也;此亦自生自死,自厚自薄。鬻熊〔155〕語文王曰:“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算〔156〕之所亡若何〔157〕?”老聃語關(guān)尹曰:“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言迎〔158〕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己。
楊布〔159〕問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160〕,言〔161〕兄弟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壽夭父子也〔162〕,貴賤父子也,名譽父子也,愛憎父子也。吾惑之。”楊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嘗識之,將以告若。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紛紛〔163〕若若〔164〕,隨所為,隨所不為,日去日來,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信命者,亡〔165〕壽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順;信性者,亡安危。則謂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真矣愨〔166〕矣,奚〔167〕去奚就〔168〕?奚哀奚樂?奚為奚不為?《黃帝之書》云:‘至人居若死〔169〕,動若械〔170〕。’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動,亦不知所以不動。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獨往獨來,獨出獨入,孰能礙之?”
墨杘〔171〕、單至〔172〕、啴咺〔173〕、憋懯〔174〕四人相與游于世,胥〔175〕如〔176〕志也。窮年〔177〕不相知情,自以智之深也。巧佞〔178〕、愚直〔179〕、婩斫〔180〕、便辟〔181〕四人相與游于世,胥如志也;窮年而不相語〔182〕術(shù),自以巧之微也。〔183〕、情露〔184〕、極〔185〕、凌誶〔186〕四人相與游于世,胥如志;窮年不相曉悟〔187〕,自以為才之得也。眠娗〔188〕、諈諉〔189〕、勇敢、怯疑〔190〕四人相與游于世,胥如志也;窮年不相謫發(fā)〔191〕,自以行無戾〔192〕也。多偶〔193〕、自專〔194〕、乘權(quán)〔195〕、只立〔196〕四人相與游于世,胥如志也;窮年不相顧眄〔197〕,自以時之適也。此眾態(tài)也。其貌不一,而咸之于道〔198〕,命所歸也。
佹佹〔199〕成者,俏〔200〕成也,初〔201〕非成也。佹佹敗者,俏敗者也,初非敗也。故迷生于俏〔202〕,俏之際昧然〔203〕。于俏而不昧然,則不駭外禍,不喜內(nèi)福;隨時動,隨時止,智不能知也。信命者于彼我無二心〔204〕。于彼我而有二心者,不若揜〔205〕目塞耳,背坂〔206〕面隍〔207〕亦不墜仆也。故曰: 死生自命也,貧窮自時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貧窮者,不知時者也。當(dāng)死不懼,在窮不戚〔208〕,知命安時也。其〔209〕使多智之人量〔210〕利害,料虛實,度人情,得亦中〔211〕,亡〔212〕亦中。其少智之人不量利害,不料虛實,不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量與不量,料與不料,度與不度,奚以異?唯亡所量,亡所不量,則全〔213〕而亡喪。亦非知全〔214〕,亦非知喪。自全也,自亡也,自喪也。
齊景公〔215〕游于牛山〔216〕,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美哉國乎!郁郁芊芊〔217〕,若何滴滴〔218〕去此國而死乎?使古無死者,寡人將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據(jù)〔219〕皆從而泣曰:“臣賴君之賜,疏〔220〕食惡肉可得而食,駑馬〔221〕稜車〔222〕可得而乘也,且猶不欲死,而況吾君乎?”晏子獨笑于旁。公雪〔223〕涕而顧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與據(jù)皆從寡人而泣,子之獨笑,何也。”晏子對曰:“使〔224〕賢者常守之,則太公〔225〕、桓公將常守之矣;使有勇者而〔226〕常守之,則莊公〔227〕、靈公〔228〕將常守之矣。數(shù)君者將守之,吾君方將被簑笠而立乎畎畝〔229〕之中,唯事〔230〕之恤〔231〕,行假〔232〕念死乎?則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處之〔233〕、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獨為之流涕,是不仁也。見不仁之君,見諂諛之臣。臣見此二者,臣之所為獨竊笑也。”景公慚焉,舉觴自罰。罰二臣者各二觴焉。
魏人有東門吳〔234〕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235〕曰:“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常〔236〕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與向〔237〕無子同,臣奚憂焉?”
農(nóng)赴時,商趣〔238〕利,工追術(shù),仕〔239〕逐勢,勢〔240〕使然也。然農(nóng)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敗,仕有遇〔241〕否〔242〕,命使然也。
〔注釋〕 力: 指人力。 命: 指命運。 若: 你。 功: 功能。 奚若: 怎么如。若,像、如。 朕: 我。 壽夭: 長壽與短命。 窮達(dá): 困頓與顯達(dá)。 彭祖: 傳說中的長壽者。 困于陳蔡: 陳、蔡為古國名,陳在今河南淮陽和安徽亳州一帶,蔡在今河南新蔡。魯哀公四年(前491年),孔子游于陳蔡間,被兩國軍隊圍困于荒野,斷糧多日。 三仁: 指商朝末年的賢者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皆因勸諫紂王而被殺或被囚。 季札: 春秋時吳王諸樊之弟公子札,有遠(yuǎn)見,多次推讓君位,以賢稱。 田恒: 春秋時齊國執(zhí)政陳成子,殺簡公,由此陳氏專擅齊政。 夷、齊: 商末孤竹君的兒子伯夷和叔齊,兩人互相謙讓王位而逃至周。他們反對武王伐紂,商亡后逃至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季氏: 春秋戰(zhàn)國時掌握魯國大權(quán)的家族季孫氏。 展禽: 春秋時魯國大夫柳下惠,以道德高尚著稱。 窮圣: 圣賢困厄失意。 達(dá)逆: 悖逆者顯達(dá)得意。 若如若言: 如果像你所說。 直: 在理。 曲: 理屈。 北宮子: 與下面西門子均為虛構(gòu)的人物。 并世: 同輩。 人子達(dá): 賓語前置,即“人達(dá)子”,人們給你顯達(dá)的地位。 人子庸: 即人庸子,庸通“用”,指用其言。 裋(shù)褐: 古代低賤貧窮者所穿的粗陋衣服。 粢糲: 粗米飯團(tuán)。 蓬室: 簡陋的房屋。 子: 您。古代對他人的尊稱。 連: 連,通“聯(lián)”;,屋梁。連,接連著的高屋大廈。 結(jié)駟: 四匹馬拉的車。 熙然: 和樂的樣子。 棄: 冷落。 諤然: 直言爭辯貌。 敖: 通“傲”,輕慢。 請謁不及相: 不互相往來拜訪。謁,拜訪;相,互相。 造事: 遇事。 厚薄: 指德行好壞。 驗: 應(yīng)驗。 并: 并列、一樣。 顏: 臉皮。 應(yīng): 應(yīng)對。 東郭先生: 虛構(gòu)人物。 反: 返回、回來。 偊偊(yú): 孤獨行走貌。 步: 行走。 愧: 羞愧。 狀: 情狀、情由。 舍(shì): 通“釋”,消除。 更: 再到。 〔51〕 固且: 姑且。 〔52〕 北: 疑為“此”之誤。 〔53〕 將: 抑或、恐怕是。 〔54〕 以命厚自矜: 以命運好而自夸自傲。 〔55〕 固然: 本然、自然。 〔56〕 狐貉: 狐、貉的皮毛均可制成皮衣,這里泛指名貴皮裘。 〔57〕 進(jìn): 進(jìn)食。 〔58〕 茙菽(róng shū): 大豆。 〔59〕 庇: 作動詞用,居住。 〔60〕 篳輅: 柴車。 〔61〕 文: 通“紋”,花紋。 〔62〕 逌(yóu)然: 舒適自得的樣子。 〔63〕 寐: 睡。 〔64〕 寤: 醒。 〔65〕 易悟: 容易醒悟。 〔66〕 管夷吾: 即管仲,幫齊桓公成就霸業(yè)。 〔67〕 鮑叔牙: 春秋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薦管仲于桓公。 〔68〕 戚: 親近。 〔69〕 公子糾: 齊襄公之弟,齊桓公之兄。 〔70〕 小白: 即齊桓公。 〔71〕 公族: 諸侯的同族。 〔72〕 嫡庶并行: 嫡系與旁系享有同等地位。這里指齊僖公給予其侄公孫無知的禮遇同于太子之事。當(dāng)時,正妻所生為嫡生,余為庶出,兩者地位不同,享有同等地位則被視為禮法混亂。 〔73〕 召(shào)忽: 齊國大臣。 〔74〕 莒: 古國名,在今山東莒縣一帶。 〔75〕 作亂: 指齊僖公母弟夷仲年的兒子公孫無知殺齊襄公篡位。無知后來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殺。 〔76〕 二公子: 指公子糾和小白。 〔77〕 道: 路。 〔78〕 帶鉤: 腰帶鉤。 〔79〕 立: 立為國君。 〔80〕 脅: 迫使。 〔81〕 能: 有才能。 〔82〕 仇: 仇敵。 〔83〕 霸王: 成就霸、王之業(yè)。 〔84〕 舍(shì): 通“赦”,赦免。 〔85〕 囚: 囚械。 〔86〕 高、國: 齊國當(dāng)政的兩家卿大夫。 〔87〕 嘗: 曾。 〔88〕 賈(gǔ): 經(jīng)商。 〔89〕 與: 給予。自與: 自己多分。 〔90〕 見逐: 被逐。 〔91〕 不肖: 不賢。 〔92〕 遭時: 逢時。 〔93〕 病: 作動詞,加重。 〔94〕 可不諱: 即不諱、不可諱,即將死去的婉辭。 〔95〕 云: 假如、或許。 〔96〕 大病: 指死。 〔97〕 惡: 怎么。 〔98〕 屬: 通“囑”,囑托、托付。 〔99〕 誰欲: 即欲誰,想要誰。 〔100〕 不己若: 不像自己。 〔101〕 比: 親近。 〔102〕 人: 疑為衍字。一說為“又”之誤,則連下句。 〔103〕 鉤: 鉤距,對人輾轉(zhuǎn)追究,意為求全責(zé)備。 〔104〕 勿已: 不得已。 〔105〕 隰朋: 齊國的大夫。 〔106〕 上忘: 居高位而不自傲。上,指地位高。 〔107〕 不下叛: 對下不驕橫跋扈。 〔108〕 臨: 凌駕于、超越于。 〔109〕 下人: 居人之后,即對人謙讓。 〔110〕 國: 國事。 〔111〕 家: 家事。 〔112〕 薄之于終,或厚之于始: 此句與上句相同,疑“終始”二字應(yīng)對換。 〔113〕 鄧析: 春秋時鄭國大夫,主張法治,著有《竹刑》。 〔114〕 兩可: 可此可彼、無所可否。 〔115〕 無窮之辭: 圓滑巧辯之辭。 〔116〕 子產(chǎn): 春秋鄭國執(zhí)政的大夫公孫僑,字子產(chǎn)。鄭簡公時當(dāng)國,立丘賦,鑄刑鼎,處晉楚兩大國之間而得安。 〔117〕 數(shù): 屢次。 〔118〕 難: 詰難、為難。 〔119〕 屈: 理虧。指子產(chǎn)理虧。 〔120〕 戮: 殺戮。《左傳》記子產(chǎn)殺鄧析,誤。子產(chǎn)死于公元前522年,鄧析則死于公元前501年,晚20余年。 〔121〕 福: 賜福。 〔122〕 不可以生,不可以死: 兩“不”字疑為衍文,否則與上文重復(fù)。無“不”字,意思為可以生而死,可以死而生。 〔123〕 物: 指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 〔124〕 窈然無際: 深奧無邊。 〔125〕 天道: 自然規(guī)律。 〔126〕 會: 融會、相合相通。 〔127〕 漠然: 寂靜無聲貌。漠通“寞”,無聲。 〔128〕 分: 分別。 〔129〕 犯: 抵觸、違背。 〔130〕 干: 干預(yù)、干擾。 〔131〕 默之成之: 默而成事。 〔132〕 平之寧之: 安然處之,無所施為。 〔133〕 將: 送;迎: 接。將之迎之: 將順迎合,順勢助成。 〔134〕 楊朱: 戰(zhàn)國衛(wèi)人,字子居。其事散見于《列子》、《孟子》等書,主張“為我”,即拔一毛而利天下則不為。 〔135〕 大漸: 病危。 〔136〕 曉: 使……明了、使……知曉。 〔137〕 天其弗識: 天不知曉人生病的緣故。其,語助詞。 〔138〕 匪: 通“非”。 〔139〕 孽: 罪孽、罪惡。 〔140〕 其: 豈、難道。 〔141〕 終: 到處。 〔142〕 虛實失度: 身體中的正氣與病邪失衡。 〔143〕 攻: 治。 〔144〕 眾醫(yī): 平庸的醫(yī)生。 〔145〕 亟: 急速、趕快。 〔146〕 屏: 趕走、驅(qū)逐。 〔147〕 女: 通“汝”,你。 〔148〕 食(sì): 給……吃。 〔149〕 生: 生命。 〔150〕 形: 身體。 〔151〕 制之者: 主宰者。 〔152〕 知之者: 通曉者。 〔153〕 貺(kuàng): 送禮。 〔154〕 瘳: 病愈。 〔155〕 鬻熊: 周文王師。 〔156〕 算: 推測、謀劃。 〔157〕 若何: 奈何。 〔158〕 迎: 預(yù)測、推算。 〔159〕 楊布: 楊朱之弟。 〔160〕 年兄弟也: 年齡如兄弟一般,比喻年紀(jì)相仿。 〔161〕 言: 一本作“訾”字,俞樾釋為“訾程”,即資歷。 〔162〕 父子也: 比喻差別懸殊。 〔163〕 紛紛: 紊亂煩忙貌。 〔164〕 若若: 盛多貌。此句指自然或人世紛紜變化的樣子。 〔165〕 亡: 通“無”。 〔166〕 愨(què): 誠篤。 〔167〕 奚: 為何。 〔168〕 就: 留。 〔169〕 居若死: 得道者靜坐如同死人。 〔170〕 械: 得道者形如槁木。 〔171〕 墨杘(nì): 默詐。 〔172〕 單至(zhàndié): 輕率。 〔173〕 啴咺(chǎnxuān): 迂闊。 〔174〕 憋懯(fǔ): 性急。 〔175〕 胥: 皆。 〔176〕 如: 依照、順?biāo)臁?〔177〕 窮年: 終年。 〔178〕 巧佞: 巧言奸佞。 〔179〕 愚直: 質(zhì)樸憨愚。 〔180〕 婩斫(ànzhuó): 懵懂不悟。 〔181〕 便(pián)辟: 逢迎諂媚。 〔182〕 語(yù): 告訴。 〔183〕 瀯蓓(jiǎojiā): 哀怒郁結(jié)。 〔184〕 情露: 內(nèi)情畢露。 〔185〕 (qiān)極: 性急口吃。 〔186〕 凌誶(suì): 凌辱罵人。 〔187〕 曉悟: 使人領(lǐng)悟。 〔188〕 眠娗(tiǎn): 害羞須腆。 〔189〕 諈諉: 推諉煩重。 〔190〕 怯疑: 怯懦不決。 〔191〕 謫: 指責(zé)。發(fā): 揭發(fā)。 〔192〕 戾: 乖張。 〔193〕 多偶: 隨順和諧。 〔194〕 自專: 獨斷專行。 〔195〕 乘權(quán): 倚仗權(quán)勢。 〔196〕 只立: 孤立無助。 〔197〕 顧眄: 回視、斜視。 〔198〕 咸之于道: 都符合于道。 〔199〕 佹佹(guǐ): 偶然。 〔200〕 俏: 通“肖”,相似。 〔201〕 初: 初始、本來。 〔202〕 迷生于俏: 迷惑常發(fā)生于事情似成似敗的時候。 〔203〕 昧然: 昏暗難辨貌。 〔204〕 二心: 喜懼之心。 〔205〕 揜(yǎn): 同“掩”,掩蓋。 〔206〕 背坂: 背對城墻。 〔207〕 面隍: 面對護(hù)城壕溝。 隍,護(hù)城壕溝。 〔208〕 戚: 憂愁、悲傷。 〔209〕 其: 連詞表假設(shè),若。 〔210〕 量: 稱量、衡量。 〔211〕 得: 預(yù)料準(zhǔn)確。中: 一半。 〔212〕 亡: 預(yù)料錯誤。 〔213〕 全: 保全。 〔214〕 知全: 以智力保全。 〔215〕 齊景公: 春秋時齊國君。 〔216〕 牛山: 在今山東臨淄南。 〔217〕 郁郁芊芊: 草木繁盛的樣子。 〔218〕 滴滴: 為“滂滂”之誤,大水涌流的樣子,此指時光流逝。 〔219〕 史孔、梁丘據(jù): 均為人名,同為齊景公大臣。 〔220〕 疏: 粗糙。 〔221〕 駑馬: 劣馬。 〔222〕 稜車: 為“棧車”之誤。棧車,竹木制成的簡陋車子,為普通士人所乘。 〔223〕 雪: 拭、揩去。 〔224〕 使: 假如。 〔225〕 太公: 即姜太公。 〔226〕 而(néng): 通“能”,能夠。 〔227〕 莊公: 齊莊公。 〔228〕 靈公: 齊靈公,莊公父。 〔229〕 畎(quǎn)畝: 田畝。 〔230〕 事: 農(nóng)事。 〔231〕 恤: 擔(dān)憂。 〔232〕 行假: 疑作何“暇”,哪有空閑時間。 〔233〕 迭: 交替地。迭處之: 指君主交替登居君位。 〔234〕 東門吳: 人名。東門,復(fù)姓。 〔235〕 相室: 管家。 〔236〕 常: 通“嘗”,曾經(jīng)。 〔237〕 向: 以前。 〔238〕 趣: 通“趨”。 〔239〕 仕: 官吏。 〔240〕 勢: 情勢。 〔241〕 遇: 順通。 〔242〕 否(pǐ): 阻滯。
(燕永成)
〔鑒賞〕 通過寓言故事來闡釋哲理,是《列子》的一大特色。《列子》舊傳為先秦鄭之隱人列御寇所作,《莊子》著錄《列御寇》一篇。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唐時被封為沖虛真人,《列子》亦改題為《沖虛真經(jīng)》,宋時又尊為《沖虛至德真經(jīng)》。今存《列子》八篇,已非《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原書,經(jīng)柳宗元至梁啟超、馬敘倫等人考證,認(rèn)為是王弼、張湛之徒附蓋晚說而成,亦可作為一部魏晉時代作者佚名書。
子列子“貴虛”(《呂氏春秋·不二》),其書“以至虛為宗”(張湛《列子序》)。虛、至虛,也即太虛,或名之曰自然,亦即天道自然。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常生常化,不得不然。天無所謂崩墜與毀滅,“杞國無事憂天傾”(李白《梁甫吟》),以至寢食不安,是完全不必要的。這就肯定了宇宙的物質(zhì)性,接觸到了空間的無限性和時間的永恒性,反映了樸素的唯物辯證的宇宙觀。
《力命》是《列子》中論述人生哲學(xué)的篇章。“力”,指人力;“命”,指命運。全文通過“力命問難”等一連串形象鮮明、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來明道釋理。在“力命問難”中,通過彭祖之智慧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仲尼之道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于陳、蔡,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季孫氏富于道德高尚的展禽(即柳下惠)等事跡,揭示了“窮圣而達(dá)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惡富”的不合理現(xiàn)象,認(rèn)為這是“自壽自夭,自窮自達(dá),自貴自賤,自富自貧”。而其原因則歸咎于“命”。《列子》認(rèn)為:“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無奈何。”什么是命?張湛注:“必然之期,素定之分。”命不是由于上帝鬼神的主宰,而是一種必然的、預(yù)定的結(jié)果。也就是《莊子·人間世》所說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命”。換言之,命是人的智力莫可奈何的某種必然性。命即自然。《列子》宣揚一切順乎自然之道,與事無爭,與人無爭,所謂“虛者無貴也”(《天瑞》)。只要樂天知命,哪怕穿一件破短襖,也會感到有狐貉之溫;哪怕吃粗糧雜菜,也會感到有稻粱之味;哪怕住的是茅舍蓬屋,也會感到有廣廈之蔭;哪怕坐的是駑馬柴車,也會感到有文軒之飾。在《周穆王篇》還講了個老役夫白天為人仆虜,夜晚夢為人君“其樂無比”的故事,實在令人忍俊不禁。
魏晉時期,門閥士族極端腐敗。《列子》對“五情好惡”、“四體安危”、“世事苦樂”、“變易治亂”,一切都采取有無兩忘,任其自然的態(tài)度。認(rèn)為死生來自命運,貧富由于時會。即使賢如堯舜,或惡如桀紂,也是“人必有死”、“死則腐骨”(《楊朱》)。什么綱常禮教,功名利祿,都是徒然。“人必有死”,就用不著求神拜佛,希圖成仙;“死則腐骨”,那么焚之火,沉之水,埋之土,露之野,隨便別人怎么處置都可以,把死生禍福都委之于“必然之期”,一切任性情之自然。所以主張縱欲享樂,甚至玩世不恭,這是當(dāng)時嚴(yán)酷現(xiàn)實的反映,是一種應(yīng)該批判的消極的人生觀。但是它鄙視今世名利的誘惑,也不怕來世罪孽的威脅,把生與死看成一種自然現(xiàn)象,不僅杜絕了鬼神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干預(yù),而且也是對世俗貪鄙、名教束縛的一種曲折的對抗。雖然它所追求的只是一種抽象的人的自然本性,但是卻透露著對于爭取個性解放和人的尊嚴(yán)的憧憬。其中閃爍著無神論的火花,迸發(fā)出唯物論的光芒。
《列子》雖然主觀上貶低“力”的作用,夸大“命”的權(quán)威,但是由于它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不得不形象地描繪了“力”的威風(fēng)。勇敢堅定、感天動地改造自然的“愚公移山”(《湯問》)寓言就是一個典型生動的例子。愚公雖愚,智叟雖智,但是愚公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瞬間,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終于以誠感動了上帝,搬掉了擋住他家出路的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以事實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其他如“盜亦有道”(《天瑞》)則強調(diào)人們憑其智力利用天時地利從自然界獲取財物的合理性。扁鵲為二人互相換心,“則均于善矣”(《湯問》)。偃師制造機器人“千變?nèi)f化,唯意所適”(《湯問》)。古人的巧思與幻想,今天已成為科學(xué)的現(xiàn)實。《力命》最后總結(jié)全文旨意時,認(rèn)為士、農(nóng)、工、商各趨利而逐勢,是人的情勢所能為的;至于水旱、得失、成敗、遇否,乃“命”使然。也就是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見《列子》雖然宣揚命定論,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
《列子》所列舉的寓言故事,其中不少情節(jié)相當(dāng)完整,故事離奇曲折,并且閃耀著辯證思想和深刻的哲理,具有較高的抽象思維水平,這是《列子》哲學(xué)的精華所在。
上一篇:軍形 《孫子兵法》
下一篇: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 張彥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