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行贊》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佛所行贊》是古印度佛教詩人、戲劇家馬鳴大約創作于公元1世紀的敘事詩。在中國《佛所行贊》有5世紀北涼曇無許訐的漢譯本,及13世紀薩旺桑布、羅卓杰布的藏譯本。漢、藏譯本全詩共28品,而現存梵語原本僅有前14品。長詩前14品描述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傳說:釋迦牟尼誕生在加毗羅衛國,父親是凈飯王。他自幼聰穎過人,很快學到各種學問,后與鄰國公主耶輸陀羅結婚、生子。他出宮游覽,因見老者、病者、死者,引起內心極大震動和煩惱,遂出家尋求解脫。他在尼連禪河畔修煉嚴酷的苦行,歷時6年,直到瘦骨嶙峋仍未尋求到解脫之道。此后,他放棄徒勞的苦行,至一棵菩提樹下盤腿而坐,發誓求道。在樹下,他戰勝了魔軍的襲擾和魔女的誘惑,專志禪思,終于大徹大悟,得道成佛。據漢、藏譯本,后14品講述了釋迦牟尼成佛后,在波羅奈初轉法輪,宣講佛法,度化弟子,后又在各地宣教,先后度化了迦葉三兄弟、舍利弗、給孤獨長者等。他回到迦毗羅衛國,又度化自己的親屬,此后,又不辭辛勞繼續到各地弘揚佛法,直至涅槃。他的遺體火化后的舍利(遺骨)被送至各地,建塔供奉。《佛所行贊》與馬鳴的另一部敘事詩《美難陀傳》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梵語(即吠陀梵語和史詩梵語之后的梵語)現存最早的敘事詩?!斗鹚匈潯飞鷦拥匿秩?、多變的韻律及新奇的比喻和典故使讀者心悅忘倦。
上一篇:《仁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元人雜劇概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