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萬樹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所謂“詞律”,即詞的格律,又稱“詞譜”。萬樹字花農,一字紅友,號山翁,江蘇宜興人,清康熙年間國子監生,科第不高,但才華橫溢,是清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對詞的格律很有研究,編有《詞律》20卷,為填詞者所重視。該書初刊印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共計660調1180體。詞調的排列以字少者居前,同調中的各體也按字數的多少為序。例如排在最前面的詞是《竹枝》(皇甫松作),僅14字;排在最后面的一首詞是《鶯啼序》(吳文英作),長達240字。同調異名者列異名于正名之下:如《丑奴兒》又名《羅敷媚》、《羅敷艷歌》,《采桑子》、《柳梢青》又名《早春怨》等。每調每體注明字數、平仄、韻腳和句逗,分別段落,并在篇后予以說明。萬氏又作《發凡》一卷,表明對詞學的獨立見解。清咸豐年間,杜文瀾對萬氏《詞律》精心考證,將原書中之誤葉者、分段不明者、文字脫漏者、作者姓名謬誤者,一一為之訂正,寫成《詞律校勘記》二冊單獨刊行。同治年間,德清徐本立又撰《詞律拾遺》8卷,前6卷補萬氏未收之165調495體,后2卷則訂正原書為補注,是書刊而未行。光緒二年,江蘇布政使恩錫,認為《詞律》一書為詞家正宗,乃取萬氏原書,附以杜氏《校勘》、徐氏《拾遺》付印;恩錫與杜文 (時猶健在)親任校刊之責。因此這個光緒本雖后于康熙二十六年的初刊本,卻在體制方面更為完備,錯誤也更少,是迄今為止最完善的版本,使唐宋以來詞人體制,粲然大備。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光緒本影印,1986年再版,并附詞名及首句索引,以便尋檢。
上一篇:《論貨幣和貿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詩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