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美學著作,本書大概成書于公元前335年。《詩學》原名《論詩的》,意即《論詩的藝術》。中譯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亞里斯多德是第一個用科學的觀點,方法來闡明美學概念,研究文藝問題的人。《詩學》是歐洲美學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獻。全書26章,主要討論悲劇和史詩,作者先確定研究的對象是詩,指出詩和其他藝術的異同,進而將詩分類,分析各種詩的成分、性質,探索各種詩的創作原則。《詩學》針對柏拉圖的哲學和美學思想,集中論述了文藝對現實的關系問題和文藝的社會功用問題。作者認為,現實世界是真正的存在,因此摹仿現實世界的文藝也是真實的,藝術可以反映現實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或可然性)和普遍性,即它們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所以,藝術有認識作用,能教導人了解生活。這個看法是亞里斯多德對美學思想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也就是文藝能陶冶人的情感,給人以快感,借此獲得心理的健康,可見悲劇對社會道德有良好影響。全書的內容分為5部分。第1部分為序論,包括第1章到5章。主要分析各種藝術所摹仿的對象,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各種藝術由于不同對象,媒介而引起的差別。第2部分包括第6章到22章。主要討論悲劇,悲劇的意義、成份、寫作,特別是詞匯和風格。第3部分包括第23、24章。主要討論史詩。第4部分,即第25章,討論批評家對詩人的指責,并提出反駁這些指責的原則與方法。第五部分,即第26章,比較史詩與悲劇等。
上一篇:《詞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誠意伯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