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書叢鈔》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子弟書,亦稱清音子弟書,是清朝乾隆年間興起的一種鼓詞。《子弟書叢鈔》由關德棟、周中明編,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據震鈞所著《天咫偶聞》云:“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創于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它盛行于北京、東北各地。1954年傅惜華編著的《子弟書總目》共收集400余種,1000余部。據楊慶五《大鼓書話》載,僅韓小窗一人就寫了“腳本五百余支”,可見當時極為流行。清道光年間,奕賡曾以近200種子弟書的編目,編成一本《集錦書目》,清道咸以后至光緒年間,北京“百文堂”又編了《子弟書目錄》,收有293種。至光、宣年間,“別埜堂”編的《子弟書目錄》收有160種。近人關德棟、周中明編的這部《子弟書叢鈔》收錄99種。
子弟書直接取材于封建社會,它在不同程度上抨擊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如羅松窗的《翠屏山》,鶴侶的《黨太尉》都揭露了封建官僚的本質,揭露了貧富分化的社會現實。不少子弟書作品取材于古典名著、傳奇,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提煉,抨擊了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他們的社會理想與審美理想。為研究文學史、歷史和民俗學的寶貴資料。子弟書篇幅短小,優美動聽,句式以七言為主,但又自由靈活,它上承唐代的變文、明清的彈詞、寶卷和直接發展于北方的鼓詞,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上一篇:《好兵帥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孟浩然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