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又名《呂覽》(因書中有《八覽》而得名),先秦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類,稱此書“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此書成于“秦八年“(《呂氏春秋·序意》),當(dāng)為秦莊襄王滅東周之后八年,是先秦典籍中唯一確知成書年代之書。全書26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每紀下又分為5篇,每覽下分8篇,(其中《有始覽》佚一篇),每論下分6篇,紀后有《序意》一篇,合計160篇。紀、覽、論各成系統(tǒng),十二紀為全書總綱,如《序意》所言:“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每紀以月令起始,按春夏秋冬分目,每目又分孟、仲、季,每月為一紀。八覽重在君道與治術(shù),分別名為有始覽、孝行覽、慎大覽、先識覽、審分覽、審應(yīng)覽、離俗覽、恃君覽。六論為雜篇,分別名為開春論、慎行論、貴直論、不茍論、似順論、士容論。全書成于各家各派之手,各說雜陳,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導(dǎo),道家學(xué)說為基礎(chǔ),兼余陰陽、名、法、墨、農(nóng)諸家之說,堪稱集戰(zhàn)國諸子思想之大成。漢高誘《呂氏春秋序》中說:“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楊雄相表里也。”全書精心設(shè)計,自成系統(tǒng),在先秦著述中為僅見。據(jù)《史記·呂不韋傳》記載,此書成書后,呂不韋曾下令“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此書在秦始皇時被禁毀。
《呂氏春秋》自東漢高誘為之作注以后,注釋研究者代不乏人。現(xiàn)存最早版本為元至正年間嘉興路儒學(xué)刊本,今藏北京圖書館。后世多有校理刊刻本,近人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蔣維喬等《呂氏春秋匯校》詳加校訂,斟酌棄取。1984年學(xué)林出版社出版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198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呂氏春秋譯注》。
上一篇:《呂晚村先生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君主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