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溫疫論》亦作《瘟疫論》,作者明吳有性。吳有性,字又可,江蘇震澤人。此書撰于1642年,全書2卷,它是中國醫學文獻中一部論述急性傳染病的專著。
《溫疫論》首提傳染病病因學的新概念,——戾氣學說。認為疫病流行“不可以年歲四時為拘,蓋非五運六氣所能定”。非“四時不正之氣”引起,也不能局限于“百病皆生于六氣”之說,又區別于《傷寒論》所說的傷寒,傷寒不傳染于人,疫病能傳染,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疫病之邪自口鼻而入,指出:“此氣之來,無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是因感染了自然界一種“戾氣”。(又稱“雜氣”或“癘氣”)這種氣雖不可見、觸、聞,但病原侵入人體,首先伏于不表不里,稱之為“募原”之中。在強調“戾氣”致病同時,重視人體的“正氣”作用,說:“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在治療原則和方法上,強調“客邪貴乎早逐。”重視攻下祛邪,推重大黃之類藥物,“急證急攻”,“勿拘于下不厭遲之說”。創諸療疫獨特方劑,至今沿用,如“達原飲”“三甲散”“清燥養榮湯”等,本書還淅述邪從汗解病理機轉。述及多種傳染病,如大頭瘟、蝦蟆瘟、探頭瘟等。在《溫疫論》影響下,研究疾病者頗多,如清代洪天錫著《補注溫疫論》。戴北山《廣溫疫論》等,后世稱之“辯疫甚析”,“議論宏闊,實發前人所未發”。解放后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了清鄭重光的《溫疫論補注》。
上一篇:《清秘述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溫病條辯》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