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的主要內容,《鏡花緣》導讀
《鏡花緣》是清代的一部長篇小說。李汝珍著。《鏡花緣》版本甚多,文字大體相同,較少分歧。馬廉舊藏本 (今歸北京大學圖書館) 被認為是“原刊初印本”,刻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20卷100回,無圖,首有梅修居士石華(即海州許喬林)序、武林洪棣元靜荷序、孫吉昌讱齋等6家題詞;有眉批和回末總評,均注各家姓名。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張友鸞校注本即以該本為底本,舊序及批語都被刪去。
李汝珍 (約1763-約1830),字松石,直隸大興(今北京市大興縣)人。他跟隨做官的哥哥李汝璜,長期寓居江蘇海州(今連云港市),中間一度去河南做過縣丞(1801-1805)。他“少而穎異,讀書不屑屑章句帖括之學,以其暇旁及雜流,如壬遁、星卜、象緯、篆隸之類,靡不日涉以博其趣;而于音韻之學,尤能窮源索隱,心領神悟。”(余集《李氏音鑒序》)他寫作《鏡花緣》,前后歷時十數載。另外他還撰有音韻學著作《李氏音鑒》(1810年刊)和圍棋譜《受子譜》(1817年刊)。
《鏡花緣》的故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前半部寫武則天篡奪帝位,徐敬業、駱賓王等起兵反對,失敗后部屬及父兄子女流落四方。武則天在寒冬下詔要百花齊放,適逢百花仙子出游未歸,眾花神無從請示,只得開花。百花仙子和其他99位花神因此都被貶下凡,百花仙子降生為嶺南河源縣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唐敖進京赴試,中了探花,因有人告發他曾與徐敬業等結拜異姓弟兄,仍舊降為秀才,從此看破紅塵。他隨經商的妻兄林之洋和舵工多九公出海貿易,一路上經過君子國、兩面國、女兒國等幾十個國家,見識了形形色色的風土人情,沿途搭救了由花神轉世的幾個女子,他本人最后入小蓬萊山而不歸。此時武則天下詔特開女試,但唐小山執意要林之洋帶她出海尋父,遍歷艱險后到了小蓬萊,從一樵夫手中得到唐敖的信,命她改名“閨臣”,約考中才女,再行相聚。小說后半部即寫唐閨臣等參加女科考試,由花神托生的100個女子都被錄取為才女。才女們連日舉行慶祝宴會,表演了書、畫、琴、棋、醫、卜、星相、音韻、算法、燈謎、酒令以及雙陸、馬吊、射鵠、蹴球、斗草、投壺、百戲之類,顯示各自的才能。后來分別散去,唐閨臣再次到小蓬萊,也入山不返。第95回以后的最后幾回,寫徐敬業等人之子聯合劍南節度使文蕓起兵反對武則天,一些才女也投入軍中,并有殉難者。取勝后,唐中宗復位,仍尊武則天為“則天大圣皇帝”。武則天又下旨來歲仍開女科,并命前科眾才女重赴紅文宴。
《鏡花緣》是一部表現作者李汝珍的社會理想的小說。作者最關心的是婦女問題,他反對男尊女卑,主張男女應該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選舉制度。書中不僅通過描寫才女們的博學多才,正面肯定和歌頌女子的聰明才干,而且特意創造了一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的女兒國,將男女地位來一個顛倒,并讓男子也體驗一下穿耳纏足的痛苦。其中描寫林之洋纏足一段常為人稱引:“(宮娥)先把林之洋右足放在自己膝蓋上,用些白礬灑在腳縫內,將五個腳趾緊緊靠在一處,又將腳面用力曲作彎弓一般,即用白綾纏裹。才纏了兩層,就有宮娥拿著針線上來密密縫口,一面狠纏,一面密縫。……及至纏完,只覺腳上如炭火攻的一般,陣陣疼痛,不覺一陣心酸,放聲大哭道:‘坑死俺了!’”(第33回)胡適認為“這個女兒國是李汝珍理想中給世間女子出氣申冤的烏托邦”。魯迅說:“作者命筆之由,即見于《泣紅亭記》,蓋于諸女,悲其銷沉,爰托稗官,以傳芳烈。” (《中國小說史略》) 這與曹雪芹有感于“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而撰《石頭記》實有某種相似之處。
李汝珍除了反對男女不平等外,如魯迅所指出,“其于社會制度,亦有不平,每設事端,以寓理想”(同上)。他用諷刺的筆法,描寫“淑士國”、“白民國”里儒士的酸腐習氣和不學無術,“兩面國”人的狡詐虛偽,“無腸國”里富翁的鄙吝刻薄,“結胸國”人的好吃懶做,“翼民國”人的“愛戴高帽子”,“豕喙國”人的撒謊成癖,等等,只有“君子國”,似是作者理想的社會,那里“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宰相“謙恭和藹”,“脫盡仕途習氣”;國主頒布嚴諭,規定“臣民如將珠寶進獻,除將本物燒毀,并問典刑”。作者意在反襯和批判爾虞我詐、賄賂成風的現實社會,但這樣的理想社會只是一種空想,且正如魯迅所說:“然因讓而爭,矯偽已甚,生息此土,則亦勞矣,不如作詼諧觀,反有啟顏之效也。” (同上)
《鏡花緣》藝術表現手法比較獨特新穎,作者想象豐富,筆調幽默,冷嘲熱諷,涉筆成趣。缺點是書中人物性格刻畫較差,前后兩部分情節和結構不統一,后半部只著重在介紹古代游藝的花色,作一些文字音韻的游戲,小說意味相當薄弱,故魯迅將《鏡花緣》也歸之于 “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
參考文獻
- 胡適: 《〈鏡花緣〉的引論》,見《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 (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上一篇:《錦繡萬花谷》的主要內容,《錦繡萬花谷》導讀
下一篇:《集古錄》的主要內容,《集古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