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內容·先秦諸子散文·墨家和雜家著作
墨家和雜家著作主要有《墨子》《尸子》《呂氏春秋》。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的匯編。
墨家創始人姓墨名翟,魯國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期約在孔子逝世后,孟子出生前。墨子年輕時做過木匠,曾向儒家學習。后來自立學派,組織了具有嚴密紀律的墨家集團,到處宣傳自己的主張,實力與儒家相匹敵。《墨子》并非墨翟自著,而是他的二三傳弟子將其講稿和語錄綴集而成。今本53篇。
墨子的主張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尊天”、“明鬼”等十大項,反映了當時的小生產者的意愿和要求。
《墨子》的文章都有標題以概括中心思想,雖然可以看出綴合語錄的痕跡,但結構完整,首尾貫通,不再是《論語》《孟子》時的零散片斷狀態,表現出從語錄到專論體的過渡。其語言通俗平易,質樸無華。論證講究邏輯的嚴密和說理的充分,對每一個問題總是反復申述,不厭其煩,直到把道理講透,把論敵駁倒為止。如《非攻》上篇,反復比論,只要你承認前一項,就不能不同意第二項、第三項……直到最后贊成他的結論。把比喻和事證化為一體,顯得格外明白具體,生動有力。《墨子》作者已能熟練地運用形式邏輯。《所染》篇是成功的范例。文章既有“辟”——以物喻人,又有“侔”——正反對比,又有“援”——引證歷史,而通篇都是“推”,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推理,也有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推理。文章層次分明,井然有序。
《墨子》中最有文學價值的是《公輸》篇,這是一則情節曲折論戰激烈的故事。公輸盤為楚設云梯以攻宋,墨子遠道趕來勸阻。在這場既斗勇又斗智的過程中,墨子自如地運用形式邏輯,指責對方言行相悖。作者生動地刻畫墨子能言善辯、機敏老練、深謀遠慮、無私無畏等高尚品德。這篇文章無論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先秦散文中都屬于上乘。《耕柱》等四篇語錄,頗似《論語》,純然對話,雋永有味,其中佳作可視為小品文①。
《尸子》,作者尸佼,曾為商鞅門客,后逃入蜀,著《尸子》20篇,今存13篇及佚文數十則。其書思想傾向類似雜家。尊重孔子,以仁義忠信為主調,也宣揚墨家、名家、法家的觀點。以文章而論,其中嘉言卓論,往往散見。如《勸學》篇,連用譬喻,疊舉例證,懇切篤實,形象屢現,可與《荀子·勸學》媲美。有些文章中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意蘊深切,很能發人深思,如《貴言》的“范獻子游于河”、“醫句治背”等是。
《呂氏春秋》主編者呂不韋(前290?—前235),原為衛人,后至秦,取得莊襄王信任,秦王嬴政親政前任秦相國,執政長達13年,對秦國后來統一中國有重要的貢獻。秦王嬴政親政后,被放逐于蜀,途中自殺。呂不韋執政期間,效法戰國四公子,養士多至3000人,命眾客集體編纂大型學術著作《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十七萬余言。書成以后,懸咸陽市門,有能增減一字者賞千金,可見其自信。
《呂氏春秋》是中國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著作。全書分為12紀、8覽、6論三大部分。12紀以12月為綱,每月一紀,每紀5篇,紀首為月令,共61篇,按春夏秋冬四季及孟、仲、季次順編排,春紀論生,夏紀談樂,秋紀論兵,冬紀言死。8覽是八組專題論文,每覽8篇,共64篇。6論是6組專題論文,每組六篇,共36篇。每篇文章數百字左右,題目皆二字以意名篇。同一編的各篇文章內容互相聯系,如《勸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尊師》論求師的途徑,《誣徒》講學習方法,《用眾》論取長補短的學習技巧,合起來就是關于教育的思想系列。這種編排方法,反映了古代學者力圖梳理和總結各種思想學說以適應大統一趨勢的努力。在《呂覽》之前,《六韜》已有這種苗頭,但限于論兵,《呂覽》則擴大到當時所有學術領域。其思想資料兼取儒、道、墨、法、兵、名、農、縱橫、陰陽,所謂“九流十家”無所不取,并試圖加以統一。可惜綜合多而創新少,有折中主義傾向,沒有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所以被后世稱為雜家。
從文學史來看,《呂覽》的文章屬于夾敘夾議體。每篇只講一個問題,然后提出例證,論點突出,語言淺顯。在闡明事理時,不作繁密的概念辨析和抽象的理論概括,只求明白曉暢地把道理說清楚。其所引用的例證,多屬于歷史傳說和寓言故事。據統計有三百四十余則,與《韓非子》的寓言故事數量相當,但韓非的“內外儲說”目的是備用,呂氏則全部用于論說之中。有的一篇一個故事,有的三四個,最多的六七個,講完故事之后,議論文字往往很少,因為其用意已不言自明了。這種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后來為西漢的《韓詩外傳》以及劉向《說苑》《新序》等所繼承。而其全書的系統性體例,對司馬遷寫《史記》,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等等,有重要啟發。
《呂氏春秋》中有不少小故事在后世廣為傳誦。如《察今》篇的“刻舟求劍”,作者借此告誡當政者,政策法令應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如果一味困足固守,就會像楚人那樣可笑。反映了法家的革新意識。又如《去尤》篇“亡斧疑鄰”這則寓言旨在批評主觀臆想者的虛妄。對亡斧者的疑神疑鬼心態揭示得十分真切,入木三分。其他如孔子“持杖示禮”,吳起“徙木立信”等等故事,“荊人涉雍”、“嬰兒投江”等等寓言,都簡練生動,富于哲理,能發人深省。
注釋
① 參見譚家健《〈墨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州學刊》1982年1期。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詩文批評·地域詩觀
下一篇:宋代文學·宋代文言小說·宋代文言小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