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心理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朱光潛著。本書副標題為“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評研究”。本書是作者1927年在愛丁堡大學撰寫的論文《論悲劇的快感》,1933年作者在斯特拉斯堡大學進修屆滿前始作為博士論文整理成書并出版。中譯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1987年第三次重印,原書為英文,譯者張隆溪。全書除中譯本自序、前言外,有13章,共18萬字。本書是作者文藝思想的起點,是他的《文藝心理學》和《詩論》的萌芽。第1章緒論,為全書的提要;最后一章為總結與結論。作者從審美態度與悲劇的“心理距離”說談起,分別討論了亞里士多德到黑格爾、尼采的各派悲劇理論與范疇。作者指出,悲劇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領域。就心理學來說,解決了悲劇快感這個棘手的問題,就會促進其他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就美學來說,沒有悲劇提供的論據,道德與藝術的關系問題仍會爭論不休,沒有結果。所以說,悲劇是美學與心理學研究中需要填補的空白。書中論述到的“心理距離”說,是朱光潛先生悲劇理論的基點。他認為用“心理距離”可以說明悲劇的原因、結果,并確定它與整個生活中各種活動之間的關系。書中對悲劇快感的來源、本質,悲劇的形式和衰亡等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書中作者對尼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的《悲劇的誕生》是“出自哲學家筆下論悲劇的最好一部著作”。從一定意義上說《悲劇心理學》是《悲劇的誕生》的續篇。當時,植根于作者心靈的是尼采《悲劇的誕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作者很看重他的這部處女作。
上一篇:《戀人絮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悲劇的誕生》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