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氣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瑪格麗特·米德(女)著。作者是文化人類學家,心理分析人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美國人類學會會長、應用人類學協會會長、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哥倫比亞大學現代文化研究會主任等。本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出版,編入“世界性學專著”叢書。全書除導論、結論外,正文分4部分。共21萬字。
作者長期從事以野蠻社會為對象的野外調查,主要研究區域為南太平洋地區。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原始部落,即阿拉佩什人、蒙都哥莫人、昌希里人的調查研究,論述了三個民族的風俗習性、文化模式、青春期、社會結構與個性、性別、氣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她在闡述中把心理學觀點引入人類學,把心理因素與文化因素相聯系,提出“文化與人格理論”。書中描述了三個部落三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其中第一個部落中,男人和女人的行為模式都如我們所期望的女人的行為模式——一種柔和的,由父親負責的行為方式。在第二個部落中,都是如我們所期望的男人的行為模式——一種殘忍的主動進取的方式。在第三個部落中,男人的行為就象我們婦女的那種傳統的辦事方式——敏捷,卷發,負責買東西,而婦女則是精力充沛,善于經營,而且不事奢華”。作者由此認為,人的氣質不是天生的,是一定的社會文化決定的。本書資料豐富,趣味盎然,見解獨特。該書問世后引起西方社會很大的反響,并招致爭議。作者其它的主要著作有:《薩摩亞人的青春期》(1928)、《男性與女性》(1949)、《老年人的新生活》(1956)、《代溝》(1970)等。
上一篇:《懺悔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戀人絮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