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雜俎》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筆記。又作《五雜組》。共5部分,天部地部各2卷,人部、物部、事部各4卷,共16卷。因由五部構成,故名《五雜俎》。作者謝肇淛,明代文學家,字在杭,福建長樂人。萬歷進士,官至工部郎中,終廣西右布政使。熟悉河流水利,曾作《北河記略》、《滇略》、《方廣巖志》、《長溪瑣語》、《游宴集》、《小草齋稿》、《文海披沙》等。
筆記《五雜俎》多記掌故風物,內容所及,甚為廣泛。對明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都有較多的記載與論辯。書中寫道,中國社會“治日常少,亂日常多”,使得戶口凋弊,國勢日弱。原因在于王朝的頻繁更替與外族的入侵。特別舉了宋代女真人入侵帶來的災害。告誡人們要警惕那些“震鄰可畏”的“夷狄諸國”,特別是日益強大的“建酋”。書中提到的“女真人”就是滿族的祖先,“建酋”即為努爾哈赤。這自然就犯了清朝第一大忌諱,成了乾隆時期被列為禁書的直接原因。
另外,《五雜俎》中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也觸忤清朝統治者把尊崇程朱理學當作一以貫之的治國之策。書中反對宋儒的“天理”說,堅持“理者虛位,天者定體,天有毀壞,理無生滅”的天道觀,對天人感應、陰陽祿命、輪回報應等迷信思想予以否定。這無疑與天命、天子之說根本對立。該書還肯定了人的各種欲望的合理存在。對于情欲,應從人的本性出發,順其自然,在婦節問題上應表現寬容的態度。對于人們對其他享樂的追求,該書也予以肯定。這無疑又是與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背道而馳。這顯然又為清朝統治者所不容。
上一篇:《事物記原》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京華風情歇后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