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婆羅多舞圖
現代·葉淺予作
紙本設色
縱九六.七厘米
橫五七.二厘米
藏中國美術館
舞蹈是通過人體豐富的動作姿態表達人類生活與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由于舞蹈是高度提煉過的美的人體語言,畫家們都愛采作題材。如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 夜 宴圖》,20世紀初法國德加的各種舞蹈繪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藝術珍品。但是德加僅僅從舞臺前后的角度去描寫芭蕾舞女,《夜宴圖》也只是通過描繪韓熙載家伎的“六么”樂舞留下了我國古代舞蹈的一個場面。葉淺予的舞蹈作品,則是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從邊疆的土風舞到民族采茶舞,從羅馬尼亞的民族樂舞到印度婆羅多舞,從臺上到臺下,從室內到室外,一一收入筆底。
印度婆羅多舞圖
葉淺予未進過正規美術院校,以“畫壇草寇”自稱。其舞蹈作品,主要得益于他的速寫功夫。數以萬計的速寫習作,給他打下了國畫創作的基礎,同時在題材和生活氣息上也為當時中國畫創作帶來一股新的活力。
淺予畫舞的高峰時期是20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他自認為“那時精力最旺,感覺最敏,出手最快”。當時“淺予畫舞”已成為美術界和群眾中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美術現象。葉岡在《葉淺予畫集》的前言中說,葉淺予“六十年代開始變法,筆墨解放,畫風瀟灑。這時期所畫的印度舞,已是另一種面目:如婆羅多舞,灑脫之極,如獻花舞,嫵媚之極。這時期所畫的少數民族人物……無不透出奔放俊逸之氣”。
這幅《婆羅多舞》正是此期的精品。作者捕捉住了富有運動趨向的瞬間舞蹈動作和美的情態,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舞者的身勢、手腳及頭部都可觸發觀者“動”的聯想。葉淺予畫“手”,悉出靈犀,最呈佳妙,為了增強舞蹈的動勢和美感,作者夸張了右臂的長度,此舉不但沒有影響人體的比例,反而使舞者顯得更加舒展靈動,其手、足和眼的微妙聯系,也因此更為真切和恰當。作者將人物安排在略靠下方,左上方留有較大空間,背景一片空白,表達出了一種動中之靜,靜中之動。
從筆墨上看,作者開始有意識地運用富有虛實頓挫的“釘頭鼠尾描”,比之六十年代以前常用的“游絲描”或“鐵線描”,更顯得豪放而爽朗,易于表現大幅度的優美舞姿和快樂舒緩的氣氛。在用墨方面,發揮了“水暈墨章”的特點,畫面上可見出茸茸的水分以及層次鮮明的墨色。作者喜用對比色,也注意整個畫面的協調。畫面上的舞女紅衣綠裙,手心及腳心施以朱砂,裙擺設一土黃色鑲邊。用色艷而不俗,雅而不甜,色不礙墨,墨不礙色,風格獨特,絕無火氣、粉氣或燥氣。
上一篇:《諧趣園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吹簫引鳳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