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畫舫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揚州畫舫錄》18卷,清李斗撰。李斗,字艾塘,又字北有,江蘇儀征人。他性好文學,擅長詞曲,尤好搜集揚州的掌故,從乾隆二十九年至六十年(1764~1795),李斗積30年之努力,“考索于志乘碑版,諮詢于故老通人,采訪于舟人市賈”(阮元序),搜輯編采了有關揚州的大量資料,最后編次成文,分為18卷,于乾隆六十年刊刻行世。
揚州自隋唐以來已成為我國東南繁盛的都市,清代的揚州以鹽業的發達著稱,經濟富庶,百業興旺,并吸引著四方名士,文化藝術事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乾隆后期是揚州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嘉慶以后揚州鹽業衰微,城市逐漸走向沒落,揚州的繁榮遂成為歷史。這部書是在揚州處于極盛時寫成的,因此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此書前16卷分為草河錄、新城北錄、城北錄、城南錄、城西錄、小秦淮錄、虹橋錄、橋東錄、橋西錄、岡東錄、岡西錄和蜀岡錄,“以地為經,以人物記事為緯”,按城區位置,逐一記錄揚州的城池沿革、園林名勝、寺觀祠宇、梨園酒肆等等,兼采詩詞楹聯、風俗傳說,并結合各處勝跡的記述,列舉有關名流學士,各綴小傳或行狀,書中還記述了清康熙、乾隆帝歷次南巡的盛況。最后兩卷是“工段營造錄”和“舫扁錄”,前者記載的是工程建筑的程式,規格等等,后者記錄的是揚州各家著名畫舫的名目。此書歷來受人重視,其中一個原因是,以往記載揚州地方文獻掌故的著作,包括汪應庚《平山堂攬勝志》、程夢星《平山堂小志》、趙之壁《平山堂圖志》和汪中《廣陵通典》等,都只詳于歷代沿革和前代故事,而《揚州畫舫錄》卻主要記錄的是作者所見到的當時的揚州,因此更具參考價值。
此書1984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點校本。
上一篇:《悲劇的超越》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揮麈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