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經堂詩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人張宗柟分類輯錄王士禎詩論而成一部詩話著作。王士禎(~1711),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臺)人。官至刑部尚書,是清初著名詩人,詩歌理論家。王氏論詩,標舉“神韻”說。對“神韻”為何物,似難以科學界定。它要求詩歌好像有深意寄托,卻又無法指實;似有言外余情,卻又難以捉摸。具體地說,首先要求詩歌意境“沖淡”、“清奇”、“雋永超詣”,以王維、孟浩然詩為宗;其次,詩歌創作上講究含蓄蘊藉,追求“味外味”,以至“無跡可求”,再次,倡導寫詩靠靈感,妙悟,“興會神到”,偶然欲書“得之于內,不可得而傳”,頗有“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味道。王氏的“神韻說”上溯淵源可到唐代司空圖,宋代嚴羽。王氏自稱“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他在贊賞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和孟浩然的《夜泊潯陽望廬山》詩,用的完全是滄浪詩論:“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由于作者當時所處的地位和名氣,“神韻說”對清代詩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張宗柟是王士禎的忠實崇拜者,編刻《帶經堂詩話》很費了一番力氣。是從王士禎18種著作和兩本王氏門人著作中輯錄所得。因抱著“寧濫勿缺”的編輯態度,故書中不免有重復瑣雜之病。但王氏的詩歌理論觀點,書中較完備。該書流行的有乾隆、同治刻本,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戴鴻森的校注本。
上一篇:《封氏聞見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開放的婚姻》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