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錐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末清初胡渭撰。胡渭(1633~1714)原名胡渭生,字月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著作尚有《易圖明辯》10卷等多種。該書原本標題為20卷,而卷首列圖1卷,又其中第11卷,14卷皆分上下,第13卷分為上中下,而中卷又再分為上下,故實際上為26卷。為注釋和研究《禹貢》的專著。在前人注釋《禹貢》的基礎上,廣泛征引,逐句加注,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訂正前人的某些謬誤。其體例先列《尚書·禹貢》原文,其次降一格為集解,再次又降一格為辯證。其中《導河》部分,附論歷代徙流,提出黃河5次重大改通的論證,對后世研究黃河變遷史的影響很大。又圖錄部分有圖47幅,如禹河初徙、再徙及漢唐宋元明河等圖,考究尤為精密。但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圖系沿用明艾南英《禹貢圖注》,而未注明出處。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它:“歷代義疏及方志輿圖,搜采殆遍。于九州分域,山水脈絡,古今同異之故,一一討論詳明。宋以來傅寅、程大昌、毛晃而下注《禹貢》者數(shù)十家,精核典贍,此為冠矣!”又說胡謂“其生平著述甚伙,而是書尤精力所注。”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南巡時,作者將該書進呈。但該書也有不足,歷代地理中的陵谷跡遷,方州分合,因年代久遠,往往多有變化,而胡渭則試圖使數(shù)千年間的變遷,皆折衷以定一是。如碣石所在,舊有臨渝、驪成二說,胡渭則一定要以文穎所指臨渝為是,以《漢書·地理志》所指驪成為非,而論據(jù)卻并不充足。又如其論九江,一定認為是在洞庭,亦同此便。再如其論黃河的發(fā)源,不知有重源,則是因當時西域尚未列入清朝版圖,無由驗證;所用《水經注》等書版本不精,多傳刻之誤,則是因當時條件所限,未得善本的緣故等等。書成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有康熙四十四年漱元軒刻本,清《四庫全書》刻本等。
上一篇:《禪與日本文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