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金石錄》30卷,宋趙明誠撰錄。趙明誠,字德甫,山東密州諸城人,他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博覽群經諸史,喜歡收藏古書字畫及前代金石碑版,嗜之成癖。其妻李清照以詞名世,在金石學方面與他有著共同的志趣和修養。夫婦兩人窮年累月,悉心搜求,摹拓傳寫,經過20多年的努力,積得三代以來古器物銘及漢、唐石刻凡2000種,并為之參訂年月,辨訛糾謬,寫成跋尾502篇。后經靖康之亂,家藏古物奇器及書畫碑石漸次喪失,趙明誠又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不幸患病身亡,年僅49歲。李清照為了實現丈夫的宿愿,在流寓臨安后對這部遺稿進行了筆削整理,最后終于在紹興二年(1132)整理成書,并寫下了著名的《金石錄后序》,詳盡地記述了這部凝聚著丈夫和她畢生心血的金石專著的成書經過。不久,《金石錄》就由李清照表上于朝,刊行問世,受到了學者們的推重和贊揚。因此,后代也有人把此書看作是趙明誠和李清照的合著。
此書是北宋以前傳世鐘鼎碑版銘文的集錄和考訂專著。前10卷以時代為序,著錄趙氏家藏的2000種金石目錄,上起三代秦漢,下至北宋,每種碑目下都注明年月,撰者及書者姓名。第11至30卷則為跋尾502篇,其中《唐屯留令邢義碑》《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唐般舟和尚碑》3種在前10卷目錄中不見其名,可能是漏載之故。《金石錄》的跋尾對前人的金石研究著作進行了大量訂正,其中對歐陽修《集古錄》的補正最多。朱熹就曾說,《金石錄》比《集古錄》“序次益條理,辯證益精博”(《家藏石刻序》),這是十分公允的評價。趙明誠還在《金石錄》的跋尾中充分運用“以器物碑銘驗證前史”的方法,考訂了傳世舊籍中存在的大量訛謬,對后代的史學,文獻整理學乃至文字訓詁學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金石錄》的版本,目前比較好的是金文明的《金石錄校證》,1985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酌中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閱世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