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齋古今黈》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敬齋古今黈》,元李治撰。李治,字仁卿,號敬齋,真定欒城人,《元史》本傳及本書舊本署名均作李冶,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據元好問為李冶之父所撰《寄庵先生墓碑》,謂其子3人,其名分別為李澈、李治、李滋,皆從水旁,可知作李冶顯系形誤。李治金末曾中進士,入元后官至翰林學士,是金元之際著名的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毒待S古今黈》是他的一部筆記,“黈”是塞耳之具,書名取《漢書·東方朔傳》“黈纊充耳,所以塞聰”之義,表示專心著述,貫穿古今,不為外物所擾。《元史》本傳及明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均作《敬齋古今難》,則系因字形相近致誤。其書原本40卷,久佚,清人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重分為8卷,按其內容分類排列,經史子集各2卷,全書共293條,當時有《聚珍版叢書》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本即據此排印,并附有清陸心源《敬齋古今黈拾遺》5卷,這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
此書在元明兩代流傳不廣,四庫館臣錄出輯本后,乾隆皇帝看了對此書大加表彰,特題詩卷首,并稱是書“辨析疑義,折衷厘正,尤極精審,洵散篇中之最佳者”,因此四庫館臣對此書評價頗高,在提要中評斷說:“有元一代之說部固未有過之者也”。此書內容以考據辨證為主,作者學問淵博,尤其熟悉史事,故其考辨頗有精辟之處,如第3卷駁石林以孔子“犁牛之子骍且角”之語來說明春秋末年已用牛犁田,作者指出犁通黧,是雜色牛的意思,非指耕犁。第8卷謂貪財為饕,貪食為餮,東坡《老饕賦》通篇皆言飲食,當作《老餮賦》才對。第4卷指出《新唐書·藝文志》分類的雜亂及重復,如將《世說》和《續世說》分別著錄在小說家和雜家,道家類雜錄神仙和釋氏,《教坊記》、《羯鼓錄》歸入樂類等等。所舉均言之有理。在元代考據辨證類筆記中,本書確屬上乘之作。
上一篇:《教坊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新唐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